素有「鳥人」之稱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蔡乙榮表示,從北方大陸南下的灰面鵟鷹每年會在三月和十月過境八卦山與墾丁國家公園等地,過境期約為二十天,由於鷹群密集在這兩個月飛來台灣,因此也讓灰面鵟鷹擁有「清明鳥」與「國慶鳥」封號。

在研究過程中,讓潘貞杰覺得最有趣的發現是灰面鵟鷹其實是相當聰明的候鳥,在飛往台灣過境的途中,不但會順風而行來降低飛行阻力,還會躲避下雨天,避免讓自己成了濕答答的「落湯鷹」,動物善用環境的能力讓研究團隊嘖嘖稱奇。

潘貞杰笑著表示,他將這個計畫暱稱為「鳥計畫」,希望藉助科技之力,讓愛鳥人可以更準確掌握到過境飛鳥的行蹤。這套辨識系統可以每十分鐘就提供一張即時的灰面鵟鷹回波圖,除了可以作為研究之用,未來亦可以在網路上提供候鳥的飛行路徑及棲息地點等資料,作為生態環保的參考資訊,最快可在七個半小時前就預測灰面鵟鷹的飛行路徑。

中央大學表示,這項飛鳥遷徙資訊系統建置計畫將可於民國一百年時建構完成,未來除了可以提供全台愛鳥民眾飛鳥的遷徙預報資訊外,也可進行鳥群數量預估、雷達位置距離及方位的分析,讓愛鳥團體不用再為了賞鳥而苦苦等候「鷹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