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成百年大水的莫拉克風災,從去年發生到今天已歷經五個多月,但不少滿目瘡痍、飽受水災洪流之苦的重災區如小林村,至今仍荒蕪一片,讓災民期盼的家園重建成為漫漫長路。為避免類似悲劇重演,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在災後多次呼籲政府應趕快建立「國土監測」機制,才能讓國土運用進行妥善規畫,避免又把硬體建築蓋在不適合的地質上,導致天災衍生人禍。
陳宏宇表示,自然生態並非萬年不變,台灣的地質與水文更隨著四季轉換而有所不同,他強調國土監測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無論是都市規畫還是水土保育都少不了它。
然而,「國土監測」該怎麼做呢?專家表示,第一步就是完成台灣的地質調查,讓相關人員可以依照台灣地質特性與地形變化來進行適當的國土規畫,才能防患於未然。
「其實地質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是因為我們在不適合的地質上進行不適當的利用開發,導致天災一來就發生後遺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技士李彥良表示,一般人總以為是因為地質不良才導致災難發生,追根究柢是因為我們在不該蓋房子的地質上蓋了房子、在不適合居住的土地上住滿了人,以至於颱風大水一來就釀成風災、水災。他有感而發指出,每種地質都有它的特性,但人類往往沒有「順性而為」,導致引來大自然反撲。
為更了解台灣地質的屬性與特色,中央地質調查所從九十六年度起,利用水患治理特別預算的經費,進行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動員國內多位地質調查專業人員,以「循序漸進」方式,針對中央山脈地區進行地質調查,計畫以七年時間,完成台灣全島的「地質拼圖」。
李彥良表示,「地質圖幅」的繪製是地質調查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中央地質所計畫構築全台76幅地質圖幅,以比例尺五萬分之一的大小來呈現台灣全島地質類型,目前已完成出版的圖幅數量為52幅,像是台北圖幅、新店圖幅、高雄圖幅等,主要集中在平地;而正在審查與繪製中的圖幅則有10幅;另外還有14幅屬於籌備階段。由於剩下的14幅主要是位在中央山脈等地形起伏劇烈的山區,不易到達,因此也讓地質調查工作格外困難。
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江崇榮表示,中央山脈一帶是台灣各主要河系的發源地,也是孕育台灣豐富生態與各類動植物的重要起源。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中央山脈地區的地質曾因劇烈的地動天搖而受到影響,每次只要颱風一來就容易造成山崩與土石流災情,而去年的莫拉克風災更因土石流肆虐,導致中南部出現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天災,這亦凸顯出該地區地質調查的重要性。
李彥良表示,地質圖就像是台灣地形的「地質說明書」,能提供該地區的地理水文等相關訊息,而地質調查過程也如同是台灣地形的健康檢查,可以了解地質變化情況,藉此讓災後的國土重建可以有所依據,避免讓脆弱的地質又二度受傷。
- Jul 07 Wed 2010 15:59
最大規模 台灣地質拼圖將完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