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提升光合作用效能,可不能只仰賴「鐵」等微量金屬,浮游植物還需要氮、磷、矽等其他養分相輔相成才行。有趣的是,雖然沙塵暴只負責將微量金屬灑在海面上,但隨著沙塵暴一起來的季風卻能和海洋形成共伴效應,可將海面一百公尺以下海域的氮、磷、矽等養分全「攪拌」至海面上,作為浮游植物的養分來源,而靠著這一年一次的「營養補給」,也讓海中生物達到「春令進補」的效果。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陳正平表示,沙塵暴的形成有兩大要素,一是地面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強風。當沙塵暴來襲時會跟著鋒面後面的高壓冷空氣前緣一起從北方吹過來,因而導致「風起雲湧」的效果,並藉由海浪的翻騰把海中養分帶上來。

「地球生態本身就是一環扣一環、循環不已的過程,每個大氣現象的發生都有其意義在,」龔國慶表示,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中的「基礎生產者」,是屬於海洋食物鏈的前端,如果沒有浮游植物的存在,後端的浮游動物就無法生存,連帶也會使更後端的小蝦、小魚跟著餓肚子,而這也是地球生態環環相扣的道理,因此對浩瀚的海洋來說,沙塵暴不但是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不可少的助力,也是幫助海洋生態維持平衡的重要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