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類似17世紀「小冰河時期」狀態的黯淡陽光,只會稍微減緩全球暖化現象。近幾年太陽黑子減少,導致太陽活動減弱。研究員說,如果這個現象演變成長期的太陽「極小期」(Grand Minimum)並使太陽光減弱的話,到了2100年以前,預測氣溫最多也只減少攝氏0.3度,相當於華氏0.5度。

撰寫研究報告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研究員佛納說,主張太陽真的進入一個極小期,而且我們正進入新的小冰河時期的說法是錯誤的。

該研究顯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增加,預料全球氣溫很可能會在2100年以前上升攝氏3.7到4.5度─遠大於太陽(極小期)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太陽從13世紀以來就歷經4次極小期,包括從1645年到1715年間的蒙德極小期,當時出現小冰河時期。倫敦的泰晤士河在1683到1684年間的「大凍結」期間,完全冰凍。

根據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統計,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使用燃油,燃燒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以來,全球溫度已經上升了攝氏0.7度。

革命性電池問世

電力是以前的100倍


外覆化學燃料的極小管線不僅可作為動力來源,釋放的電力甚至是傳統電池的100倍。當這些奈米「燃料」燃燒時,會沿著管線以驚人速度釋放出一股電流。

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將引發大量的能源應用。一項發表於《自然材料》期刊的報告表示,不像一般的電池,這種奈米管線即便不使用,也不會流失儲存的電力。

帶領研究團隊的斯特拉諾表示,奈米管線擁有的特性之一就是它能隨著長度快速導熱,最快能比金屬的傳導速率快上100倍。 研究團隊在塗上一層碳的奈米管旁,利用雷射或電火花激發化學反應,再用高速攝影機拍下結果。研究團隊發現這個過程會產生一種有效電壓,他們稱之為「熱電波」(thermopower waves)。這種奈米管線每克攜帶的電力,是標準鋰離子電池的100倍。

再生醫學里程碑

江蘇啟用亞洲最大幹細胞庫


生物科技日新月異。大陸媒體報導,中國江蘇省泰州幹細胞庫二期工程本月將投入使用,總儲存量高達100萬人份,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幹細胞庫。

這座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幹細胞庫除了總儲存量100萬人份,泰州這座幹細胞庫每日處理能力達500份,是排名亞洲前茅、世界一流的,也是江蘇省首家從事臍帶、臍帶血等多種類型幹細胞製備及儲存的重要場域。

幹細胞技術是再生醫學中最核心的醫療技術,如果嬰兒出生時儲存了臍帶幹細胞,日後生病時即可取出,透過對其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基因修飾等過程,在體外繁育出全新、正常、甚至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並透過移植完成對臨床疾病的治療。

據報導,如果普通民眾儲存自己的幹細胞,22年需花費人民幣約2萬元,平均每天3元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