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三月四日早晨八點十六分的甲仙地震,相信讓許多南台灣民眾都還記憶猶新,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讓不少趕著去上班的民眾都嚇了一大跳,就連許多正在教室上課的小學生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避難,部分屋齡老舊的建築物更在此次地震中出現龜裂或毀損,讓人見識到地牛翻身威力。

就在甲仙地震過後不久的幾天內,距離台灣千里之遙的土耳其東部又傳來發生規模6的淺層強震,長達一分鐘的劇烈搖晃造成上百人傷亡,多棟建築物倒塌。怵目驚心的破瓦殘垣景象不只讓民眾聞震色變,心裡也忍不住好奇為何地震接二連三來報到,從今年一月到現在,全球已經陸續發生「海地」、「智利」、「甲仙」、「土耳其」等強震,不容小覷的搖晃威力讓許多人心慌慌,擔憂地牛接下來不知道又要在那裡翻身?

「民眾的驚慌可以理解,但從地質分析角度來看,這幾次地震主要都是板塊碰撞的結果,彼此間無關聯性。」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表示,自從甲仙地震發生後,就一直有民眾不解為何近期地震這麼多。但若從地震成因來看,上個月發生的智利強震是因為位於太平洋東岸的那茲卡板塊隱沒至南美板塊下方而引發的地震,而造成海地七點三級強震的主因則是加勒比海板塊與北美板塊間滑移錯動而導致,甲仙地震的成因則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碰撞的結果,從地牛翻身成因來看,並沒有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效應,民眾不需要過度解讀。

對此,台灣大學地質系副教授沈川洲也有同感。很多民眾都想知道,究竟地震有沒有辦法做到「未震先知」?他表示,不可諱言,儘管科技不斷突破創新,但直到今天,地震仍然是所有天災中最難以掌握與預測的一環,雖然「地震預測」被歐美日等國家視為長年努力的研究目標,但仍未達到精準的地震預測,一部分原因在於地球的地質構造與斷層結構相當複雜,部分地震帶更處於深不可測的地底中,現有的地質探測儀器無法做出精確判斷,也讓地震預測水準一直無法到位。

還有一項原因是現有的地震史料不夠多。顏宏元表示,以台灣為例,目前最早的地震史料源自於四百多年前,但跟地球長達四十六億年的地質年齡相比,要以數百年的地震周期資料來推測數十億年的地質變化,無疑是「以管窺天」,地震預測的難度由此可知。

不過,儘管地震還無法準確預測,但只要具備正確的地震知識與防災思維,一樣可以將損害降到最低。顏宏元表示,嚴格來說,這次的甲仙地震並不是非常大,會引起高度關注的原因是在於甲仙百年來從未發生過規模六以上的地震,以致於一發生就易造成民眾過度聯想。

翻開過往的地震發生規模與次數統計來看,全球各地平均一年會發生二十次規模6.0以上的地震,而8.0以上的地震則至少有一次。像是北海道外海過去就曾發生過規模八點零以上的深層地震,但因深度非常深,所以天搖地動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