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聽到沙塵暴襲台的消息,但總是覺得無關痛癢、感受沒那麼深!不過自二十一日以來這幾天,相信身在台灣的你我都明顯體會到「沙塵暴」威力,不但台北天空全籠罩在漫天飛沙中,就連向來艷陽高照的中南部也受波及,讓許多有呼吸道過敏症狀的民眾鼻水直流,忍不住要高喊「沙塵暴麥擱來啦」!

然而,沙塵暴並非只有弊而無利。雖然陸地上的人與動物對沙塵暴避之唯恐不及,但對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而言卻宛如「久旱逢甘霖」般期待已久,是促進海洋生物成長的一股重要動力。

為了解沙塵暴與海洋生物間的關係,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三年前帶領研究團隊,投入一項名為「和風同塵猁猁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的研究,利用海洋二號,在有黑潮流經的台灣東北外海蒐集海水、大氣、有機顆粒及浮游植物樣本。經長期監測發現,沙塵暴不但能增加海水表層的營養鹽,幫助浮游植物長得頭好壯壯,還有助於提升光合作用效能,降低全球溫室效應,而這也是全球首度亞洲沙塵暴所夾帶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研究成果發表後受到國際科學界重視,不但刊載於美國知名國際期刊「MARINE CHEMISTRY(海洋化學)」上,亦被選為英國刊物「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封面報導。

龔國慶說,台灣四周環海,影響海洋生態的最主要作用力,包括聖嬰現象、颱風、沙塵暴等。

台灣的東北海域屬於西太平洋,相較於其他緯度海域,雖然海水溫度較高,但卻沒有太多養分可供給海洋生物,導致海中的浮游植物,常處於「無米可炊」的狀態中,也讓浮游生物進行光合作用及吸收二氧化碳能量效率變得較低。因此,每年發生於春初的沙塵暴對浮游生物來說就格外重要,原因在於沙塵暴會夾帶大量沙塵顆粒,行經海面時會將吸附在沙塵上的微量重金屬如鐵、鋁等及營養鹽灑入廣大海洋表面中,形成浮游植物重要的營養源。

但,為何「鐵」等微量金屬可以成為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助力來源呢?龔國慶解釋,微量金屬是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必要元素之ㄧ,就像我們人體運作少不了鐵、納等營養素般。研究發現,當沒有沙塵暴的微量金屬「相助」時,浮游植物每天每平方公尺吸收0.2克的碳,但若有沙塵暴相助,則每天每平方公尺可吸收1克,換言之吸碳效能可增加五倍以上。

龔國慶表示,當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時,就有助於降低溫室效應,進而減緩全球暖化影響,若站在環境生態的角度來看,沙塵暴雖然為民眾生活帶來不便,但卻是促進減碳效益不可缺的好幫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