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日前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發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標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又邁出一步。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COM PASS),正按照「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
第一步已實現,就是從2000年到2003年,發射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立起北斗導航試驗系統,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第二步,2012年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首先提供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導航、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長城千年不倒關鍵
糯米小兵立大功
最新研究顯示,亞洲人主要飲食的美味糯米,是使中國古代一種砂漿性能超強的根本原因。這也是萬里長城千年不倒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砂漿仍然是現存修復古代建築的最好材料。砂漿是一種用於填充磚塊、石塊和其他建築材料之間縫隙的糊狀物。中國科學家張冰劍和同事研究發現,距今大約1500年前,古代中國的建築工人將糯米湯與標準砂漿混合,發明了超強度的「糯米砂漿」。
標準的砂漿成分是熟石灰,即經過鍛燒或加熱至高溫,然後放入水中的石灰岩。
科學家認為,糯米砂漿或許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複合砂漿。糯米砂漿比純石灰砂漿強度更大,更具耐水性。
天文新發現
微中子消失之謎揭曉
歐洲科學家日前宣布,可能已解開微中子(neutrinos)的消失之謎,這是分子物理學次粒子宇宙中的歷史謎題之一。科學家指出,如果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獲得證實,結果將挑戰所謂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核心概念,也可能對了解宇宙物質產生重大影響。
物理學家數十年來觀察發現,從太陽射至地球的微中子,比標準模型所預測的少。微中子是電中性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這代表兩種可能,第一是標準模型有誤,第二是微中子射程沿途發生某種情況。
事實上,科學家觀察到至少一種稱為緲微子(muon-neutrino)的粒子消失。一項據此提出的假設主張,這種小型粒子會改變形狀,轉換成看不見的新型態,並在1969年獲得諾貝爾獎。
現在義大利國家核子物理研究所首度觀察到,緲微子在「微中子振盪」過程中,變成另一種稱作「陶子」(tau)的粒子。現在普遍接受的標準模式中,微中子不能有質量,但新的實驗證明它確實有。
這顯示,其他尚未觀察到的微中子類型確實存在,這些粒子有助釐清黑暗物質的性質。
- Jul 09 Fri 2010 14:26
北斗導航系統運作穩定 中國發射第四顆衛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