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肝病在台灣素有「國病」之稱,國內的B型肝炎帶原者更多達300萬人,比例之高不容小覷。而醫學研究亦發現,男性罹患B型肝炎後,會比女性更容易演變成肝癌,機率高出5至7倍。為了找出原因何在,不少先進國家的醫療團隊都紛紛透過各種研究來追根究柢,希望能找出影響肝炎轉為肝癌的關鍵因子。

有鑑於此,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吳明恆特別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教授張傳祥實驗室攜手合作,首開全球先例運用動物實驗模式,花了兩年半時間完成「雄激素受體可以經由調控B型肝炎病毒的DNA複製來促進肝癌形成」研究,不但藉此成功證明人體內的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會影響肝癌生長,更藉此說明為何男性B肝患者,會比女性更容易轉為肝癌的關鍵所在。這項研究成果公布後,不只在國際肝病領域中引起高度重視,更被刊載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談起研究動機,負責研究的吳明恆說,依流行病學統計來看,慢性B肝病毒的感染已是導致肝癌形成的要素,當患者血清中B肝病毒量愈高時,罹患肝癌機率亦愈大,而男性機率又高於女性,這使得他一直想了解原因為何,但翻開相關研究,卻找不到有力的實驗證據,因而興起想投入研究的念頭。

為此,研究團隊特別首開先例採取動物模式來進行實驗,繁殖了世界上第一隻已經在肝細胞剔除雄激素受體且帶有B型肝炎的小鼠。

  團隊先在小鼠出生後十六天,將屬於低劑量致癌物的二乙基亞硝胺(DEN)打進正常小鼠與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中,經過觀察後發現只有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產生肝腫瘤。之後再運用基因轉殖技術將致癌物打入在肝細胞剔除雄激素受體且帶有B型肝炎的小鼠上。結果發現沒有肝細胞雄激素受體接受器的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會比正常的B型肝炎病毒轉殖鼠肝癌發生率降低六倍,不只如此,就連肝臟內的B型肝炎病毒含量也因此降低了五倍,證明雄激素受體的確會增加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增加演變成肝癌的發生率。

  研究結果說明了藉由雄激素受體關鍵因子的發現,將可替未來的肝病治療研究助上一臂之力。此外,團隊也利用一連串的分子生物技術來證明雄激素受體可以和B型肝炎病毒共同促進肝癌細胞生長和生成(演變歷程可參照步驟圖)。

不過,一般人可能不清楚什麼叫做雄激素受體?吳明恆解釋,受體是細胞中的蛋白,其功能就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接受訊號的「天線」一樣,而這些雄激素則是受體(天線)所接收的訊號。

吳明恆說,由於老鼠並非B肝病毒的天然宿主,因此讓動物實驗增加不少難度,研究歷程中最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繁殖出帶有B型肝炎且又在肝細胞剔除雄激素受體的小鼠。這也使得他幾乎有不少時間都花在繁殖實驗小鼠上,讓他直呼「養鼠大不易」。但隨著研究結果的出爐,也讓一切辛苦有了代價,團隊表示接下來計畫將繼續投入有關酒精對肝炎轉肝癌的影響研究,希望能為肝癌治療找到更多新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master 的頭像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