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防災規畫應該因地制宜,不能把所有地區都套用同一套防洪與防災標準,」詹錢登表示,每個地區地勢高低與地形環境各有不同,本來就應該視地形環境差異而量身打造,像台北本身由於是盆地地形,先天上就容易發生積水情況,因此保留疏洪區是不可少的基礎水利設施,像二重疏洪道的規畫就是將過多的雨水疏導至二重溪,流入大海。

詹錢登表示,「有時候水患不見得與硬體水利工程品質有關,而是人為因素所導致。」他以此次台北市文山區淹水為例,其主因就在於人為疏失,因為值班技工操作不當,將應該打開的水門關起來,導致大雨排不出去,造成涵管水壓太高而爆裂,形成淹水窘況。類似這樣的情況也意味著水利工程人員需再加強訓練,才能避免在緊要關頭出差錯。

而這也凸顯出軟硬體設備與資源雙管齊下的重要性。面對日益劇烈的氣候變遷與強降雨,相關部門在規畫水利工程時應該更有「遠見」,不能短視近利。他建議,政府當局應建立一套「防災地圖」,掌握每個縣市的低漥區有哪些,哪些區塊排水不良等,除了興建應有的堤防、擋土牆、水道工程外,建立「水患預警系統」亦不可或缺,他強調政府須把這些項目都一併納入都市規畫藍圖中整體考量,才不會陷入「顧此失彼」的窘況。

不只如此,推動防災教育、設計撤離動線亦是必要之務,他表示平日就要做好民眾與學生的防災訓練,讓大家可以預先準備才能「未雨綢繆」,了解水患發生時該如何安全撤離、有所因應,為大台北防洪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