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只北方沙塵,東南亞「霾害」問題更由來已久。林能暉指出,中南半島越、泰等國,以及印尼群島,或有農牧族群習於「火耕」焚林開墾、或因工業過度開發,形成隨氣流季風到處轉移的大量濃煙和空氣汙染物;其中挾帶大量溫室氣體、氣膠(含汞或戴奧辛)和揮發性物質,不但汙染大範圍空氣品質、危害多國民眾健康,並加速暖化,甚至有可能影響季風生成的時間點,造成降水延遲、乾旱和洪水交替等重大氣候問題。
何謂霾害?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陳正平表示,「霾」在大氣科學上的定義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塵埃或顆粒,當懸浮塵埃過度導致能見度受影響時,就會形成霾害。會造成霾害的原因主要可分兩大類,一種是工業生產或汽油燃燒過程中所釋放出的懸浮顆粒;另一種則是燃燒農業廢棄物時所產生,例如每到農田收割的時節,農民就會燃燒稻草、枝葉等農業廢棄物,大量濃煙竄升至空氣中就會產生懸浮微粒,形成霾害。
  陳正平表示,尤其在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霾害會特別嚴重。如果以季節來區分,則台灣南部到了冬天時會因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而使得霾害比北部嚴重,而東南亞地區則是春天時較容易產生霾害。
  林能暉表示,台灣位於東亞季風環流的下風處,像沙塵或霾害這類長程傳輸的汙染對台灣空氣品質影響會愈加顯著,鹿林山至去年底的大氣元素汞測值平均為1.82,東沙受越南空汙影響則測到2.0,都比全球平均背景值(1.5至1.7)稍高,整體趨勢呈春高夏低。經比對分析氣流軌跡顯示,春季可能是受到來自中南半島的生質燃燒長程傳輸影響,而夏季氣流來自於海洋,相對較為乾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