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親眼目睹太陽黑子活躍面貌的天文迷有眼福了!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根據美國大氣海洋局(NOAA)的觀測,一群太陽表面活動區編號為AR 1339的太陽黑子,已經在今年十一月初從太陽邊緣轉出,這次的太陽黑子數量不但比九月底到十月初的AR1302太陽黑子群來得可觀,更是2005年以來、面積最大的太陽黑子群。

這群太陽黑子的面積高達太陽半球面的百萬分之一千四,若換算成地球總表面積來看,則相當於地球總表面積的三十三倍以上。台北市立天文館助理研究員張桂蘭表示,這群太陽黑子的面積已經大到可以用一般業餘望遠鏡投影或攝影就可觀察的規模,即日起至十一月十四日前,都是觀測這群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

對天文星象有興趣的民眾都知道,在我們身處的浩瀚宇宙中,約有數十億個像銀河這樣的星系,而銀河又聚集了千億顆恆星。以我們每天都會見到的「太陽」為例,就是一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太陽不只為地球提供了光與熱,更是地球萬物生生不息的重要能量來源。

然而,雖然太陽離我們最近,但人類過去對太陽的了解卻不多,原因在於太陽亮度過高,以至於無法用肉眼目視,一直到後來觀測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才讓太陽的研究輪廓愈來愈清晰。

但,如果翻開歷史來看,其實真正的科學研究可追溯至十七世紀初的天文學家伽利略,他在當時就已經透過望遠鏡來觀測太陽表面,結果發現太陽表面出現了黑斑點,他並進一步觀察到這個黑斑點會在太陽表面上進行有規律的移動,因而讓伽利略推測出太陽會像陀螺般自轉的論點。

不過,讀到這裡,一般人可能會很好奇,既然太陽如此光亮,為什麼還會有「黑子」的存在呢?對此,台北市立天文館解說員楊曄群表示,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黑斑點,是太陽磁場的一種表徵。雖然太陽黑子的周期是以十一年為一周期,但不是每個周期都有大量太陽黑子出現,像是西元1645年至1715年間,地球上就曾經歷長達70年的「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那段期間就幾乎沒有觀測到太陽黑子。

他解釋,太陽黑子是出現在太陽光球層上的現象,溫度會比太陽表面來得低。一般來說,太陽光球層表面的溫度可高達攝氏5800度左右,太陽黑子則是攝氏3800度左右。雖然稱之為「黑子」,但面積卻不小,楊曄群說,太陽黑子的直徑可從幾千公里到幾萬公里,如果是面積較大的黑子,其直徑甚至可達十萬公里以上。

如果與地球直徑近一萬三千公里相比較,一個大型黑子的面積就近乎地球的十倍大,可說是相當可觀的「龐然大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master 的頭像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