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表示,每個星系大約有一、兩千億顆恆星,平均每三十年就有一顆超新星爆炸,但由於銀河中有很多垃圾、灰塵阻隔,所以人類大約平均三、五百年才能看到超新星爆炸的歷程。

有趣的是,這樣的觀測經驗可不是近代科學家才看得到,孫維新說「早在宋朝,就有人記錄下超新星的爆炸過程」,文史記載北宋仁宗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天空中曾出現一顆連續多日在白晝綻放光亮的星星,引發大家議論紛紛,但回過頭來看,其實這就是恆星爆炸後的超新星。

黃崇源表示,雖然當時的科學家都知道宇宙在擴張,但從過去理論來看,在萬有引力影響下,照理說應該會「拖慢」 宇宙的擴張速度。然而,Saul Perlmutter等三人在1998年透過Ia型超新星觀測時,卻發現到遙遠星系的超新星亮度比預期來得暗,代表其真實距離比我們原本預期的距離來得遠,意味著宇宙膨脹速度比現在的預估值快上許多,所以三位科學家才會從中得出宇宙正快速擴張中的重大結論。

他指出,透過理論與數據的比較,也發現宇宙不但沒受到重力吸引而降低擴張速度,反而是加速膨脹中;也因此讓我們推測宇宙中存在一種可以讓宇宙加速擴張的黑暗能量(dark energy)。

對普羅大眾來說,我們總認為宇宙如此浩瀚,要透過現代科學了解宇宙變化似乎是件相當困難的事;但從這三名科學家的研究歷程也彰顯出科學研究致力於「追根究柢」的精神所在。

孫維新表示,天文科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我們永遠都能在美麗蒼芎中有不同的新發現。當中除了倚賴天文觀測技術與儀器的推陳出新外,最重要就是人類永無止盡的探索欲望,這也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