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09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第一支天文望遠鏡,開啟了人類仰觀蒼芎、進行天文觀測的里程碑。四百年來,人類從抬頭仰望滿天星斗到國際團隊攜手探索宇宙大爆炸源起,一路走來的每個階段都寫下了歷史新頁,隨著觀測工具不斷創新,亦讓天文研究更上層樓,像是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就頒給了三位天文物理學家,消息傳出後,讓全球天文迷為之興奮。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表示,每個星系大約有一、兩千億顆恆星,平均每三十年就有一顆超新星爆炸,但由於銀河中有很多垃圾、灰塵阻隔,所以人類大約平均三、五百年才能看到超新星爆炸的歷程。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備受全球矚目的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3日揭曉,由美國學者比尤特勒、法國學者霍夫曼,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史坦曼共享桂冠殊榮。這三位科學家分別在啟動先天免疫系統領域與了解樹突細胞扮演角色中找出重大發現,為後來的免疫學與抗癌研究貢獻良多,因此獲頒醫學獎肯定。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樹突細胞不但是人體保安人員,就連疫苗防治也和它有密切關係,」成功大學公共衛生所所長陳國東表示,透過得獎者的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樹突細胞不只可以協助教導免疫系統辨識哪些是外來入侵病菌、哪些是自體細胞,還能作為疫苗的活化佐劑,以及運用在癌症治療上。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加雄表示,蜻蛉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牠們的一生會歷經「卵」、「稚蟲」、「成蟲」三個階段。蜻蛉的腹部十分細長,共有10個腹節,裡頭包含用來成長的消化器官、以及用來幫助牠們傳宗接代的生殖器官。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你看,有蜻蜓在飛耶!」、「傻孩子,那是豆娘、不是蜻蜓啦!」現在正值秋高氣爽的出遊季節,不少爸媽帶孩子利用周休二日到郊外走走時,常會看到蜻蜓、豆娘等昆蟲在水塘邊或是花叢間自由自在飛翔,但由於蜻蜓和豆娘實在長得太相似,很多小朋友常把兩者混為一談、張冠李戴,就連大人自己也一頭霧水分不清。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丹頂鶴數量不多,為了避免踏上絕種之路,因此也被國際列為保育類鳥種。然而,雖然許多民眾都引頸期盼能早日看到丹頂鶴的英姿,但也有保育團體擔心,持續將丹頂鶴進行人工圈養,不只剝奪牠們的自由,還可能因此失去原有的野生天性。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二○○三年十二月中,那隻飛來台灣的丹頂鶴「丹丹」嗎?由於丹頂鶴在台灣很少見,當時不但引起多位「追鳥人」爭相前往一睹其廬山真面目,更成為熱門的賞鳥明星。雖然,後來丹丹被送往南韓,但丹頂鶴的美麗姿態已留在許多鳥友心中。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大家難免好奇為何太空可以接收到海嘯波訊號呢?吳祚任以魚缸舉例來解釋,他表示就如同家裡擺設的魚缸,裡頭有幾隻金魚在魚缸下方游來游去,這時候金魚游動造成的水波會傳達到魚缸上方,形成我們看到的水面漣漪。而太空與地表就如同是魚缸上方與下方,當地表發生地震時,產生的震波與海嘯波會傳達到太空電離層中。只是,過去的學者專家並不了解為何太空中會出現這樣的波動,因而誤以為那是儀器誤差造成的擾動,因而沒有發覺兩者間的關聯性。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太空中也能「看見」海嘯波動?乍聽下似乎有些不可能,但透過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合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與地面站觀測資料研究發現太空電離層在311日本大震發生後,太空中也出現了海嘯,證明海嘯波確實會對電離層產生擾動,而這項新發現也為海嘯預警機制開啟了另一扇門。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