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丹頂鶴數量不多,為了避免踏上絕種之路,因此也被國際列為保育類鳥種。然而,雖然許多民眾都引頸期盼能早日看到丹頂鶴的英姿,但也有保育團體擔心,持續將丹頂鶴進行人工圈養,不只剝奪牠們的自由,還可能因此失去原有的野生天性。

對此,趙明杰表示,動物園希望藉由此次丹頂鶴跨海來台,進行「異地保育」,以分散保育類動物的滅絕風險、讓這些生物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為避免生活於北海道的丹頂鶴無法適應台灣夏季的炎熱高溫,動物園也將部分棲息區的溫度調控在25度以下,並在屋頂上加設黑網來遮蔽陽光,讓丹頂鶴可以「涼快」一些。

「面對棲息環境的改變,生物往往得經過一段適應期,」研究鳥類生態長達三十年的李建安表示,當鳥類處於一個陌生的新環境時,一開始可能會因為不習慣而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有些鳥類會因為心情緊張而吃不下東西、甚至不喝水;也有些鳥類會開始檢視環境四周,嘗試找出讓一條可以讓自己跑走的「逃生通道」。

他表示,如果鳥類一直不適應新環境,就有可能導致牠們出現過度理羽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啄羽症」。

李建安表示,生物保育可分為「就地保育」與「異地保育」。就地保育可分為原棲地維護與人工飼養,也就是在原地打造飼育中心、進行人工圈養,等到族群數量增多後再放回野外。異地保育則是在其他地區進行人工飼育與繁殖,藉此分散生物遭到滅絕的風險,等到族群穩定後,再進行原棲地野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