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看,有蜻蜓在飛耶!」、「傻孩子,那是豆娘、不是蜻蜓啦!」現在正值秋高氣爽的出遊季節,不少爸媽帶孩子利用周休二日到郊外走走時,常會看到蜻蜓、豆娘等昆蟲在水塘邊或是花叢間自由自在飛翔,但由於蜻蜓和豆娘實在長得太相似,很多小朋友常把兩者混為一談、張冠李戴,就連大人自己也一頭霧水分不清。

如何分辨蜻蜓和豆娘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斯正表示,不少人常把豆娘當成蜻蜓,但兩者雖然外觀看起來就像兄弟姐妹般相似,但仔細瞧還是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處,就連台語發音也大相逕庭。

他說,豆娘的台語為「秤仔」,蜻蜓台語則叫「田嬰」,都同屬於蜻蛉目昆蟲,但蜻蜓屬於不均翅亞目,而豆娘則為均翅亞目。

豆娘和蜻蜓最大的差異在於牠們的雙翅,豆娘的前翅形狀、大小與後翅相近,但蜻蜓的後翅基部則比前翅基部明顯大ㄧ些。所以下次到戶外踏青時,不妨仔細觀察牠們的翅膀有何不同,這樣就可輕易分辨出眼前的昆蟲究竟是豆娘還是蜻蜓了。

林斯正表示,台灣土地面積雖不大,但生物多樣性卻相當豐富。以蜻蛉目昆蟲(包含蜻蜓和豆娘)為例,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000種蜻蛉,其中台灣約有150多種,而面積比我們大上許多的日本,雖有「蜻蛉王國」美名,但蜻蛉種類也不過180多種。

不只如此,由於台灣四面環海,獨立的地理位置也造就出「僅有此家、別無分號」特有種蜻蛉,像是泰雅晏蜓、高砂蜻蜓等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台灣特有種昆蟲,生態意義重大。

翻開昆蟲的生態演化史來看,蜻蛉可算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昆蟲族群,在恐龍與飛鳥還未出現的古早時代,就已經可以看到蜻蛉活躍在美麗地球上。林斯正說,現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蜻蜓化石可追溯至3億年前,豆娘則出現於2億8千萬年前。但那時候的蜻蜓體長比現在大上許多,雙翅開展時可達到75公分長,但其他生態特徵則沒有太多改變,跟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蜻蜓差異不大。

不過,別看蜻蜓體態很輕盈,牠們可是昆蟲界的「飛行好手」。聰明的牠們會判斷空中氣流的流動方向,搭乘「氣流順風車」來幫助自己乘風翱翔,以薄翅蜻蜓為例,就是藉助順風風力來讓自己跨海飛翔,一路從東南亞飛到台灣、日本等島國,飛行功力與蝴蝶幾乎不相上下。

除了可以長途飛行,蜻蜓和豆娘還擁有「眼觀八方」的好視力。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的昆蟲達人吳加雄表示,以蜻蜓來說,最明顯的生態特徵就是牠們臉上那雙看起來像「鹹蛋超人」的大複眼,這是由許多可感受光線的小眼組合而成,由於複眼面積大,也讓牠們的「視界」比其他昆蟲來得更寬廣,有些蜻蜓的視角甚至可達360度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