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農業社會多是靠天吃飯,天候因素往往決定了當季產量或農作物品質的好壞,然而隨著科技發展,愈來愈多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使用科技的方式來與天候對抗,達成所謂的人定勝天。
透過溫室控制農作物生長環境溫度與濕度,或透過夜間照明影響植物生長期是比較初階透過科技來對抗外在環境的因素。事實上,國內外的農業發展逐漸透過科技的工具進行品質管理、環境控制、基因轉殖等工作,過去用在科技業的「良率」(指產出物品的為良品的比率),現在也運用在農業管理上。
以荷蘭的蘭花業者為例,透過精確的資料庫管理跟變因控制,將蝴蝶蘭的可成功開花率達到九成以上,相對來說台灣的業者約只有五到六成,如此的落差對於蘭花獲利率就有極大的影響。
而農作物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除了透過對於環境變因的控制以外,生物科技學家也著力於透過基因轉殖的方式,增加農作物自身面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以稻作為例,水稻的大面積栽種較難以溫室控制環境變因,因此生物科技學家透過基因轉殖的技術,讓水稻可以透過自身的力量抵抗病蟲害、寒害,亦或減少農藥使用量與增加營養成分。
同樣的基因轉殖技術也被嘗試運用在蝴蝶蘭上,蝴蝶蘭容易受到軟腐病的影響,透過育種雜交的方式仍難以完全解決。如今有研究人員試著將存在菸草中的抗病基因轉殖到蝴蝶蘭上,研究是否能將抗軟腐病的基因轉殖成功,讓蝴蝶蘭透過自身力量對抗外來的病蟲害。
陳加忠表示,目前此種基因轉殖的方式尚未有成功的蘭株被培育出來。台灣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李哖則說明,蝴蝶蘭要抗軟腐病主要還是倚靠環境控制,降溫跟防雨的措施,來抑制軟腐病的發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