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次諾貝爾物理獎公佈後,除了石墨烯製造法的創新,將材料科技推向新紀元外。另一個備受討論的議題是,此次研究當中,兩位科學者以最簡單、便宜的普通膠帶,成功獲得各大實驗室用精密儀器也無法取得的石墨烯,引起人們對於科學研究在大科學時代的反思。

相對於小科學時代,很多研究可以透過簡單的燒杯與試管,甚或科學家一己之力觀察自然界的演變歸納而得。大科學時代的科學研究,常需透過龐大的實驗經費,與動輒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團隊來完成,例如:橫跨八十五國共九千名科學家,動輒百億美金的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此次獲獎研究僅透過簡單的工具,即可取得實驗結果,引起科學研究是否不應過份迷信昂貴實驗儀器的討論。

從事科技社會研究(STS)多年,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俊儒教授表示,大科學時代中,對於LHC、基因定序、太空計畫等基礎科學研究,還是得透過龐大的研究團隊與經費才能完成,原因是此類基礎科學研究,建立在長時間的知識累積上,且此類實驗往往需要極大的能量方向前突破。此次獲獎項目偏向應用科學,應用科學著重如何將基礎科學橫向延伸,並運用到人類生活上,有機會透過創新的實驗方式,或較低實驗成本與較少的人力來達成,兩者間較難相提並論。

此外,獲獎科學家也不全然僅靠膠帶剝離石墨,即完成此項實驗,仍須透過精密的顯微鏡確認石墨烯的結構,和其他精密儀器檢測其特性,方能據以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然而,如何透過創意解決實驗與研究上的問題,仍應是此次諾貝爾物理獎背後,值得科學家們思考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master 的頭像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