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用日常隨手可得的膠帶,就可製造出目前世界最薄的奈米材料「石墨烯」(graphene)。這個200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讓蓋姆(Andre Geim)與諾伏西羅夫(Konstantin Novoselov)這對專攻奈米技術的俄裔師生檔科學家,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

因諾貝爾物理獎聲名大噪的石墨烯,並非首次發現的新物質。石墨烯為碳原子組成結構的一種,碳原子會隨著組成結構的差異,產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物質,例如:鑽石、鉛筆、烤肉用的木炭。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許正餘表示,石墨烯(單層石墨)是由數個碳原子以六角形的排列方式連結,形成一個狀似蜂巢的超薄平面奈米材料,為當前人類能製造出最薄的奈米材料。由於碳原子間連結型態的不同,使得石墨烯呈現與其他碳原子家族(例如:鑽石、鉛筆芯)截然不同的特性。

石墨烯(單層石墨)呈現幾乎透明的狀態,且有非常良好的導電性,可用以作為當今熱門的iphone觸控面板。此外石墨烯的導電性,比現在廣泛使用在電腦晶片上的矽好上十倍,也是當今被發現室溫下電阻率最低的材料。

中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張嘉展表示,此意味著電子可以傳遞得更快,運用石墨烯做成的電腦晶片,將使電腦運算速度達到目前的十倍以上。耐熱極佳的特性,也可解決電腦高速運算時的散熱問題。為當前電腦產業以矽為元件材料,而即將面臨的物理瓶頸,開啟了另一道窗。

過去,科學家們僅能透過理論得知石墨烯擁有上述物理特性,但一直無法找到從石墨中完整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有科學家試圖將石墨磨得更薄,也有科學家嘗試不斷刮除石墨,甚或透過化學的方式萃取,但始終無法取得完整的石墨烯。

此次獲獎的兩位科學家,認為將石墨磨薄是行不通的,於是就轉換思考邏輯,透過不斷重複剝離石墨,成功取得完整的石墨烯。由於石墨(例如:鉛筆芯)是由許多層石墨烯堆疊而成(一根0.5mm的自動鉛筆芯,就有150萬層的石墨烯),且石墨擁有易碎,容易剝離的特性。我們可以將它們的實驗過程,想像成科學家用膠帶沾黏了鉛筆芯,取得了其中數萬層的石墨烯後,再以新的膠帶沾黏這數萬層石墨烯,取得其中數千層石墨烯。不斷地重複此步驟,沾黏無數次之後,即可從部份樣本中,取得擁有單層結構的石墨烯。

事實上,從2004年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發表之後,相關的研究與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除了導電性極佳外,石墨烯擁有比鋼強上百倍的韌性,使其不易斷裂,並擁有極佳的彈性。未來可製成比塑膠還輕,強度卻比鋼鐵還強的用品,取代現有材料,廣泛運用在防彈衣、汽車、飛機、人造衛星的製作上。

然而,目前製造石墨烯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將一張石墨烯面積做得夠大且能量產。目前多數的石墨烯尺寸僅在十數個微米大小(0.01mm,一支0.5mm鉛筆芯的五十分之一),雖距離量產跟達成實用性的面積還有一段距離,但此項奈米科技未來被大量運用在生活之中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