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妳看,那邊有空心菜耶!」

走進熱鬧滾滾的台北花博新生公園展區,映入眼簾除了各式各樣的美麗花卉外,引人注目的還包括位於新生三館外、長達一百七十四公尺的「礫間淨化水道」,當中種植了許多綠意盎然的水生植物,像是空心菜,野薑花、蘆葦、睡蓮、茭白筍等多種植栽,吸引不少小朋友目光,忍不住拉著爸爸、媽媽直往水生植物區一探究竟!

為了讓台灣首次舉辦的花卉博覽會也能扮演環保生態的解說員,新生公園展區設計團隊特別精心打造一條「礫間淨化水道」,利用多種石塊來鋪成生物膜,並種植空心菜、蘆葦、睡蓮等植栽來達到淨化水質功效,讓平日常見的植物也能化身為汙水清道夫、小兵立大功。

「只要善加運用,人工濕地也能成為大自然的水中之肺,讓水資源生生不息,」環保署水保處科長邱仁杰表示,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人工濕地的淨化功能。他表示,透過人工溼地的設置,不但有助於降低河川的汙染承載量,還能發揮水質自然淨化成效,是現地處理法的一種。

邱仁杰解釋,所謂的現地處理法,主要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來淨化水質,不只可以節省資源、又能展現多元化生態,發揮環保教育功能;像是近年就有不少學校朝「永續校園」之路邁進,透過生態池的打造,作為中小學生自然教育的「活教材」,讓孩子不再只是透過紙上談兵,而是有機會眼見為憑、親身體會,了解大自然造物的奧妙。

他指出,人工濕地具有生態復育、自然淨化、環保教育等多樣化功能,因此規劃時可依目的與需求不同來採取適合模式。一般來說,人工濕地類型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表面流式人工濕地(Free Water Surface, FWS);另一種是地下流人工濕地(Subsurface Flow Systems, SFS)。

其中,「表面流式人工濕地」主要是由水生植物、開放式水池、土壤共同構成,透過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作用來改善被汙染水質,是目前較常見的水質淨化處理模式。而「地下流人工濕地」則由「濾床」與「溝渠」共同組成,以設置地下管路的方式來打造「溝渠」,再經由黏土或不透水的材質來進行鋪底、形成可供貓尾草等植物生長的凹型人工濕地。兩者打造方式雖有所不同,但所發揮的水質淨化功能卻是殊途同歸。

邱仁杰說,要讓人工濕地發揮成效,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水生植物的各類植栽。他表示,水中常含有氨、氮等汙染物質,一旦長期存在於不流動的水域中,就容易造成水質優養化、導致溶氧降低,而讓水域產生不好聞的臭味。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水域而言,氨、氮是避免唯恐不及的汙染物;但對空心菜、蘆葦、野薑花等水生植物來說,卻是幫助其生長的營養素,像是空心菜就可藉由它長條狀的根鬚來吸收汙水中的氮、鉀等物質,達到過濾汙泥與汙水的功效。

而人工濕地正是透過這些水生植物進行細菌轉化、沉澱、揮發、化學反應、等作用來減少氨、氮,並改善水質的汙染程度,一舉多得的功能不只讓生態保育專家將人工濕地視為汙水下水道普及前的淨化措施,也日益受到國際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