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傅大為,曾在《科技、醫療與社會》學刊的發刊詞中指出:「科技太重要,再怎麼樣都不能只留給科學家去處理」。

近年來許多重大公共政策,常在環評與民意間拉扯,新聞畫面場景總圍繞在專家學者的環評記者會,與民眾的抗議場面。民眾擁有公共政策發言與最後決定權的力道,似乎總矮專家學者一截。民眾抗爭時所使用的語彙,或許比不上專家學者來的專業,然而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的疑慮,是否僅能被主事者,簡化的以民眾科學知識不足,或是未顧及整體社會利益考量,如此簡單的論述來作論定?

以此次國光石化事件為例,專家學者除了環評的數據與結果之外,是否提供相對足夠的資訊給民眾,讓民眾了解到,當台灣百分之五十的海岸線都被水泥圍砌起來時,是否還需要將目前最完整的泥灘地發展成工業區?而此舉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破壞與衝擊,與因興建帶來的經濟利益,兩者間的權衡,就長遠來說是否值得?

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林明炤表示,生物演化千萬年下來,皆有他們適合的環境條件,任何改變都會帶來衝擊。就如同沿海地區水泥消波塊的投擲,當初是防止水土流失跟海水衝擊,並未從整體生態的角度做考量,僅單純從短期效益做此決策,導致台灣的東海岸還是不斷在剝落,西海岸的海埔新生地還是無法保留。

今日的國光石化是否可能因為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傷害了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帶來無法挽回的生物滅絕與海洋資源耗竭,此一議題應提供民眾更充足的相關資訊,並給予公民更大的發聲權與決策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