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生意盎然的春天,沒有了蟲鳴鳥叫,大地變得一片寂靜…」這是1962年由瑞秋‧卡森撰寫的環保經典名著-《寂靜的春天》,描述人類大量使用DDT殺蟲劑後,可能對大自然帶來災害的景象。

白海豚穿梭於海浪間發出高頻的叫聲,大杓鷸於濕地上啄食發出連續的cur-lew叫聲。位於彰化芳苑與大城的生態濕地景觀,與沿海潮間帶生意盎然的生物跡象,是否會因近日來爭議不斷的國光石化(八輕)興建,而沉寂下來?

國光石化引起的的爭議,除了可能帶來的污染對人體造成傷害,超抽地下水可能帶來的地層下陷問題,與排放汙水對於蚵農的影響外。影響甚鉅的是濕地生態改變,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帶來破壞。

「生物多樣性」是近十年,全球各政府與環保團體相當重視的環保議題之一。第一次地球高峰會中通過的《21世紀議程》,即將「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列為最重要的兩個主軸議題,而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目前已經有超過190個國家與組織簽署。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會在近年備受矚目?過去的生態保育工作,多以保護瀕臨絕種的單一物種為主,例如國光石化事件中被提及的中華白海豚。然而整個生態系中,物種間透過食物鏈與生態系形成的交互關係,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此概念下,僅保育單一物種已不夠維繫整個生態系的平衡,因此近年來對於生態保育的工作,已拉高到平衡整體生態系的層次。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表示,生物多樣性所觸及的範圍,包含所有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沼澤、濕地等)中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等不同物種都包含在內。討論的層次可區分為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指的是區域內不同物種的豐富度;遺傳多樣性指的是,單一物種因為遺傳變異,而產生的不同群體或個體;生態系多樣性指的是,區域內整體環境與生物、非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由於同種和異種間的生存競爭,是促成演化並驅使新物種誕生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在做生態保育考量時,不能僅就單一物種,而應注重整體生態系的生物豐富度。

國光石化對台灣生物多樣性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海洋與濕地。填海造陸、興建海堤、投置消波塊等措施,將會造成海岸線內縮、潮間帶消失殆盡。使得魚、蝦、蟹、貝的數量銳減,最終導致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濕地獨有的水生與濕生特性,吸引了種類繁多的生物棲息於濕地中,擁有豐富的物種。其中包括水生與濕生植物、水生的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與哺乳類等,在濕地消失之後,這些物種將因失去棲息地而滅絕。

台灣的佔地面積不到全球的0.3%,卻因位處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位置,擁有全世界1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台灣海域的石珊瑚為來說即有270種,約佔全世界三分之一(800種),魚類也有2500種以上,佔了全球的十分之一。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國土規劃政策下,常因經濟掛帥大規模開發利用海岸濕地,將海岸線開發為工業區,使得珍貴的濕地和自然海岸迅速消失,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的破壞威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