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世界各國矚目的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於十月上旬揭曉,今年由具有「複製教父」之稱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約翰格登、及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同享桂冠殊榮,兩人不但分別在幹細胞研究領域中貢獻良多,更開啟另一扇希望之門,替再生醫學如器官再生、修復細胞組織帶來新發展,其成就有目共睹。

現年79歲的約翰格登(John Gurdon)被認為是開啟複製動物技術的研究先河,他在1960年代就已嘗試將青蛙的卵子用蝌蚪的細胞核來取代,從中發現一種完全分化的青蛙細胞,並培育出有別以往的蝌蚪,還能發育成青蛙,驗證即使是已經分化的細胞,也能發揮全能細胞的功能。這項新發現,帶動了複製生物與細胞核轉殖技術的重大發展,像是英國於1997年孕育的複製羊「桃莉」,其關鍵技術就是仰賴約翰格登當時的研究而成功問世。

格登對幹細胞領域的貢獻就如同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醫學獎頌辭中所言,藉由其研究不但改變人類過去對細胞如何特化的既有認知,也替疾病治療之路走出新方向。

有趣的是,當約翰格登在1962年透過青蛙細胞核移植實驗證明體細胞核也能發展成生命個體的研究時,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正好也在那一年出生。兩人雖然年紀相差懸殊,但格登當年的研究卻影響山中伸彌後來發展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簡稱IPS )。

現年50歲的山中伸彌,是日本第十九位獲頒諾貝爾榮耀的得獎者。但光榮的背後,卻不意味著其研究歷程也是一路順遂。事實上,他一開始原本是立志要當臨床醫師,但因手腳不夠靈活,導致他連最簡單的打點滴都會出錯,別人半小時內就能做好的外科手術,他卻得花上兩小時才能完成,一連串的挫折與打擊讓他決定轉向幹細胞研究之路發展,沒想到因此開啟IPS細胞的研究方向。他透過老鼠實驗的成果,進一步將KLF4、OCT4、SOX2、C-MYC等四個基因放入皮膚細胞內,結果發現可發展成心臟細胞與神經細胞等不同細胞的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 (IPS),不但被視為具有「萬能細胞」的功能,更為日後的組織再生與器官移植發展帶來貢獻。

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泰元表示,台灣幹細胞學會成立時,曾邀請山中伸彌來台,也因此讓他有機會和山中近距離接觸,在他看來,山中伸彌是一位個性不多話、研究嚴謹的學者,總是默默地埋頭做研究,如今成果獲得肯定,榮獲醫學獎殊榮,可說是實至名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