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元1609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用自製望遠鏡窺探夜空,沒想到竟看見了過去無人見過的月球表面坑洞與群星聚集而成的銀河,這不只是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遠鏡來觀測天象,更開啟人類使用望遠鏡仰望蒼芎的歷史序幕。

台北天文科學教育館解說員林琦峰表示,望遠鏡是進行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一般來說,望遠鏡可按接收訊號而分類,像是可接收可見光波段的望遠鏡就稱為光學望遠鏡(optical telescopes);而接收無線電波段的則稱為無線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s)。以光學望遠鏡來說,又可分為「光學系統」、「機械裝置」、「電控設備」三大結構,其鏡片則依類型區分為反射式光學望遠鏡、折射式光學望遠鏡與折反射光學望遠鏡。

很多人對於天文望遠鏡運作原理常感到一頭霧水,其實望遠鏡原理就像我們生活中常使用的照相機一樣,都是仰賴光線來發揮作用。

以反射式望遠鏡為例,主要是透過有電鍍金屬的凹面玻璃聚焦;再借助另一塊鏡片把觀測影像反射到鏡筒外、藉由目鏡來放大影像。而折射式望遠鏡則是藉光線通過凸透鏡將光線聚集在一個焦點,再借助焦點後端的目鏡將影像放大。

然而,正因宇宙如此浩瀚無垠,四百年來不只吸引天文愛好者想一窺蒼芎之美,更帶動天文望遠鏡發展。除歐、美等國家致力於觀測儀器的推陳出新外,中國、澳洲、印度亦長期投入天體觀測的耕耘。

當然,台灣也沒在天文研究領域中缺席,早在1999年,中央大學就在嘉義鹿林設立一個海拔2862公尺的天文台,是東南亞最高、也是光害最少的天文觀測點。

鹿林天文台所架設的望遠鏡直徑達1米,不僅是東南亞地區發現小行星數量最多的天文台,多年來更參與泛星計畫、中美掩星合作計畫等國際研究、戰績輝煌。

不只如此,為讓天文觀測看得更遠、更遼闊,中央大學天文所所長周翊表示,中大花了三年時間,終於打造完成直徑達2米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其集光能力不但是現有一米望遠鏡的4倍,觀測範圍更擴大為8倍,將可帶領台灣天文研究更上一層樓。

2米望遠鏡計畫主要分為望遠鏡主體、圓頂設計、天文台建造、科學觀測儀器等四大主軸,所需經費達2億3千萬。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這項計畫不只是中央大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重要一環,也是許多觀星迷期盼已久的天文夢,未來2米望遠鏡運作後,將可提升台灣十倍光學天文觀測能力。對於培養天文研究人才、擴展國際合作視野、開發觀測儀器等面向都有所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