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到鯊魚,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腦海中浮現的是龐然大物般的外觀!其實鯊魚也有大小之分,並非每隻鯊魚體型都大得像艘船一樣,也有些小型鯊魚,身長只有十來公分,體型相當迷你。

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表示,據統計,全球鯊魚種類約有五百多種,台灣則有一百多種。體型最大的鯊魚非鯨鯊(俗稱豆腐鯊)莫屬,體重可達40多公噸重、身長約為18至20公尺;而體型最小的鯊魚如小抹香鮫則只有十幾公分,跟我們在池塘常見的鯉魚大小相去不遠。

「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鯊魚化石可追溯至四億年前,甚至比恐龍還早出現兩億年,莊守正說,鯊魚是地球上古老的物種;不同於一般魚類常見的鰓蓋,屬於軟骨魚類的鯊魚擁有五到七對的「鰓裂」,外觀布滿了稱為「盾鱗」的鱗片,摸起來會有沙沙的感覺。

雖然鯊魚是古老物種,但長期以來總給人兇猛印象,尤其對看過電影《大白鯊》的民眾來說,更對那緊咬人不放的血盆大口記憶深刻。對此,莊守正忍不住要為鯊魚辯白,他表示,有很多鯊魚攻擊人類的事件其實是「誤會一場」;鯊魚的主食包括海獅、海豹等生物,當人類到海邊用衝浪板打水戲浪時,很容易會讓海面下的鯊魚誤以為是海豹、海獅出現而衝上前攻擊,直到咬一口後才發現「原來認錯了」。

事實上,除大白鯊、虎鯊等較兇猛的種類外,也有「個性溫和」的鯊魚,像是鯨鯊(豆腐鯊)就屬於沒有尖銳牙齒的濾食性鯊魚,雖然體型最大,卻是以浮游生物為主食。

「鯊魚的最大天敵就是人類,」莊守正表示,在全球五百多種鯊魚中,真正具危險性的只有三十多種。但每年卻有至少80萬至100萬公噸的鯊魚被捕捉、擷取身上的鰭作成魚翅,以滿足人類口腹之欲。近年就有研究顯示,鯊魚有逐年減少且體型縮小化現象,這是因為很多鯊魚還來不及長大就成為餐桌上的「盤中飧」。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指出,鯊魚屬於海洋生物鏈的頂端生物,一旦數量銳減或滅絕,將會導致下一層的生物鏈大亂、造成生態失衡。他語重心長表示,長年以來我們都只有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保育意識,人類過度捕撈鯊魚,已經對自然生態造成負面影響;尤其華人喜歡用魚翅來宴客,更讓亞洲海域的鯊魚數量一天比一天減少。

莊守正說,華盛頓公約已將大白鯊、豆腐鯊、象鯊列入保育生物名單中,台灣也明文禁止捕捉豆腐鯊。但,除了法條的明文規定外,護鯊關鍵還是在於各國的自律,像是不要在鯊魚繁殖季節捕撈鯊魚,讓母鯊順利繁殖、讓幼鯊有時間長大;落實漁獲總量管制,每個國家都應合理、合法捕撈鯊魚、不能過量,才能避免將鯊魚一步步推向滅絕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