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正澤表示,「蟬」屬於漸進變態昆蟲,其生命歷程為「卵→若蟲→成蟲」。從蟬的生長周期來看,當雄蟬透過鳴叫與雌蟬交尾後,雌蟬就會利用體內的產卵管刺進樹枝內產卵,等到若蟲從卵中孵出後,就會落到地面上。

此時,若蟲會借助前腳的力量來挖土,將自己埋入土中,在埋土的這段期間,若蟲會經過好幾次的蛻皮成長,並吸食植物根部汁液來維持生命,等到過了一、兩年甚至八、九年後,才會從土裡鑽出地面,爬到樹幹上準備羽化為成蟲,進而繼續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

如同我們常聽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楊正澤說,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有螳螂才是蟬的天敵,其實蜘蛛、鳥類等生物也會將蟬作為食物來源。為了躲避眾多天敵的攻擊,也讓草蟬、雄蟬等台灣常見蟬種演化出「夜間羽化」的特性,以避開白頭翁等日行性鳥類捕捉。

吳加雄表示,夏天是蟬聲唧唧的季節,只要是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天然林,都不難發現「蟬蹤」。 不過,他也談到,儘管我們只要走入林間就可聽到陣陣蟬鳴,但近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卻也影響到蟬的生命周期,雖然所帶來的衝擊不像螢火蟲或蝴蝶那麼大,但長期下來也會對蟬的生態造成負面作用。

他表示,因為全球暖化導致四季更迭出現變化。不只高溫期拉長,就連秋季有時也如夏季般炙熱,連帶也延長蟬兒的活躍時間,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其生命周期,經年累月下來可能衝擊到蟬的生長與繁殖,導致生態數量減少。

「對許多昆蟲來說,最大的天敵往往不是螳螂或黃雀,而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吳加雄語重心長表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不單單只是人類與自然環境,還包括生活其中的天地萬物;只要氣候出現異常就會帶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串反應,就連昆蟲也可能面臨生死存亡的生態威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