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就如同生命聚寶盆般,是許多生物的棲身之所」因為參與海洋生態總體檢工作而投入藻礁研究、保育的劉靜榆有感而發表示,許多小魚、小蝦、小螃蟹都需要靠藻礁來躲避天敵,對這些小生物來說,藻礁就像是牠們的「大自然庇護所」,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外來天敵的攻擊。但讓環保團體深感痛心的是,他們發現有愈來愈多藻礁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劉靜榆表示,以桃園縣觀音這一帶的藻礁為例,就有將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藻礁礁體內沒有小蝦、小蟹等生物存在。她表示海洋因為有漲潮、退潮的緣故,所以海洋本身具有自淨能力,但若連藻礁礁體內都看不到這些小嬌客蹤跡,這也代表當地汙染已經很嚴重。
目前分類:生態科學 (31)
- Aug 12 Sun 2012 13:37
人為開發與廢水汙染 破壞藻礁最大元凶
- Jul 13 Fri 2012 12:20
溫馴海龜是生物界活化石和恐龍同時期
綠蠵龜小檔案
- Jul 13 Fri 2012 12:19
海洋汙染嚴重 保育海龜刻不容緩
「四面環海的台灣,也能看到海龜蹤跡,」程一駿表示,研究顯示,台灣海域可以看到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革龜等五種海龜出沒。在這五種海龜中,只有綠蠵龜和赤蠵龜曾被發現有上岸產卵的記錄。
- Jul 13 Fri 2012 12:14
衝突與合作 賽局理論應用廣
何謂賽局理論?相信多數人可能都聽過這個名詞,但卻往往ㄧ知半解。事實上,賽局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常運用得到,只要有利益衝突的地方,就會有「賽局理論」的存在。
- Jun 08 Fri 2012 15:32
台灣團隊前進南極發現企鵝體內殘留戴奧辛
看似一望無際、人煙罕至的南極大陸也會出現環境荷爾蒙「戴奧辛」等汙染物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中山大學及正修科技大學等校組成「台灣南極科學考察隊」,前進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進行生物標本蒐集、海岸環境有機汙染物調查等科學研究,結果發現企鵝體內竟存有戴奧辛等有機汙染物,讓科學家擔心被視為「人間淨土」的南極大陸,恐怕早已遭到人為汙染。
- Jun 08 Fri 2012 15:31
極區天寒地凍 科學家忍零度低溫
除了發現戴奧辛等汙染物,團隊在進行「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時,也從採集到的南極海膽、南極海綿等生物樣本中,發現其萃取物具有抗發炎與抗癌活性,宋秉鈞表示,這也表示這些極地生物為了在惡劣環境下生存,體內也發展抗發炎活性,若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生物實驗,未來將有機會開發為醫療藥物。
- Jun 04 Mon 2012 17:42
10次實驗9次失敗科學需熱情與耐心
不同於涂世隆是以「光線」為研究主體,韋保羅則帶領團隊以阿拉伯芥為模式植物,研究植物在乾旱環境下對水分的反應機制。團隊成員林娜表示,植物在乾旱環境下會累積大量胺基酸分子─脯胺酸(Proline),脯胺酸可幫助植物適應乾旱,如同植物體內的「保護機制」;以往科學家大多認為脯胺酸的累積與植物適應乾旱的關係成正比,但從阿拉伯芥的研究中卻發現「不全然如此」。
- Jun 04 Mon 2012 17:41
從光線 與水分 著手科學家找到調控植物生長關鍵
我們都知道「陽光」、「空氣」、「水」是幫助天地萬物生長的三要素,對人類來說不可或缺,對植物而言亦然。尤其近年來受全球暖化影響,讓地球生態出現比過去更劇烈的氣候變遷,不少地區都面臨天候非澇即旱,或氣溫大起大落的情況,無形中也讓許多植物得承受比過去更嚴峻的環境挑戰。
- May 25 Fri 2012 15:33
藍色海洋現身馬祖導因環境優養化
去過馬祖的人都知道,現在的馬祖早已不是我們兒時記憶中那個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歷經時空的物換星移,馬祖已逐漸褪下昔日的沉重戰袍,蛻變成許多旅人心中洋溢戰地風情的美麗小島,而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更讓馬祖擁有多樣化海洋生態與令人難忘的碧海藍天。
- May 25 Fri 2012 15:32
藻類繁殖盛 恐生態失衡
周宏農表示,優養化後的海域除了會因營養鹽過於豐富,而造成水中浮游藻類數目激增外,部分種類的渦鞭毛藻也因本身具有毒性,會導致貝類吃進去後將毒素累積於體內﹐而使得以貝類為主食的生物也跟著出現中毒情況。不只如此,大量繁殖的藻類也容易導致原有的海洋生態失去平衡,背後所引發的生態影響不容忽略。
- May 04 Fri 2012 14:29
侏儸紀時代已現蹤 生態界活化石 山椒魚
談到兩棲類生物,相信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田野間活蹦亂跳又喜歡哇哇叫的青蛙,其實山椒魚也是台灣重要的兩棲類生物,但比起成員眾多的蛙類家族,山椒魚不但種類少、數量也不多,更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早在一億八千萬年以前的侏儸紀時期就已存在,在生態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於族群規模不大,因此若想在山林中瞧見牠們的可愛蹤影,有時還得碰碰運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