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兩棲類生物,相信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田野間活蹦亂跳又喜歡哇哇叫的青蛙,其實山椒魚也是台灣重要的兩棲類生物,但比起成員眾多的蛙類家族,山椒魚不但種類少、數量也不多,更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早在一億八千萬年以前的侏儸紀時期就已存在,在生態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於族群規模不大,因此若想在山林中瞧見牠們的可愛蹤影,有時還得碰碰運氣呢!

因為山椒魚族群數量少,相關文獻資料有限,所以研究山椒魚的專家亦不多,相關學者中,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教授呂光洋可說是國內最知名的山椒魚生態學者,他不只研究,亦投入保育,多年來常帶著學生在山林裡找尋山椒魚身影。

呂光洋表示,山椒魚因為名字中有「魚」這個字,導致一般人容易將山椒魚與魚類混為一談,其實山椒魚不是魚,而是屬於兩生綱有尾目小鯢科,和屬於大鯢科的娃娃魚有遠親關係,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方、韓國與日本等地,而位於亞熱帶的台灣則是世界上山椒魚分布區域的最南界,因此格外具有生態意義。

以台灣來說,目前共有5種山椒魚,分別為阿里山山椒魚,主要分布在玉山、阿里山、中央山脈南段;楚南氏山椒魚、台灣山椒魚則分布於中央山脈中段;南湖山椒魚顧名思義分布於南湖山區,最後一種則是生活在雪山山脈的觀霧山椒魚。

其中,觀霧山椒魚是1996年首次發現於雪霸國家公園的觀霧地區,加上其體型、外觀與其他地區的山椒魚有所差異,因此認為這是新品種,而特別以 「觀霧」來命名。呂光洋說,觀霧山椒魚和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相同,都屬於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 ,不但是台灣特有種,更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正因觀霧山椒魚數量稀少又珍貴,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其生活面貌,雪霸國家公園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進發,花了三年時間研究與拍攝觀霧山椒魚生態,完成《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紀錄片,不但有機會一窺山椒魚的廬山真面目,進一步認識其生態特性,拍攝成果更受國際好評,榮獲休士頓影展「自然與野生生態類」最高榮譽白金牌獎。

但,要拍攝觀霧山椒魚卻沒想像中容易,過程讓陳進發吃了不少苦頭。由於牠們喜歡棲息在溪流附近與潮溼石縫中,加上白天行蹤隱密,拍攝初期第一個月幾乎看不到觀霧山椒魚本尊出現,為了完成拍攝,陳進發乾脆扛著睡袋直接睡在深山裡,讓自己成為大自然一份子。

回憶起那段與山椒魚「共眠」的山居歲月,陳進發笑著說,一般人聽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對他而言,這卻是與觀霧山椒魚「搏感情」的最佳方式,拍攝過程中,亦讓他體會人類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真諦。對溫度敏感 暖化恐造成生態衝擊

陳進發表示,以觀霧山椒魚來說,體型並不大,身長大約只有10公分,體色為黑色,皮膚上佈滿了小白點。由於山椒魚屬於夜行性兩棲生物,因此白晝時牠們喜歡躲在石塊下方,等到黑夜降臨時,牠們才會出來活動筋骨,獵食蛞蝓、蛛蜘、蚯蚓等無脊椎生物,而牠們的天敵亦不少,像是生活於山林中的老鼠、蛇類、獼猴等都會以山椒魚為食。

「除了天敵外,更大的威脅其實是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長年觀察山椒魚生態,呂光洋語重心長表示,山椒魚對棲息地的環境要求高,對溫度變化更是敏感,若全球暖化導致地球持續增溫,日積月累下來恐怕會對山椒魚生態造成影響,值得關注。

為確保山椒魚不會從台灣生態系中消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成立國內首座以山椒魚為主題的「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透過棲地復育、主題展示、影片介紹等方式,來一一呈現觀霧山椒魚的生態面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林青表示,希望藉由生態中心的成立,讓大眾對觀霧山椒魚有更多認識,未來不只有提供導覽解說服務,也開放給學校進行戶外教學,希望讓山椒魚的保育意識也能融入環境教育中,為學生上一堂最真實的自然生態課,讓山椒魚可以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