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涂世隆是以「光線」為研究主體,韋保羅則帶領團隊以阿拉伯芥為模式植物,研究植物在乾旱環境下對水分的反應機制。團隊成員林娜表示,植物在乾旱環境下會累積大量胺基酸分子─脯胺酸(Proline),脯胺酸可幫助植物適應乾旱,如同植物體內的「保護機制」;以往科學家大多認為脯胺酸的累積與植物適應乾旱的關係成正比,但從阿拉伯芥的研究中卻發現「不全然如此」。

團隊發現,在同一個乾旱環境下,不同品系阿拉伯芥的的脯胺酸累積量差異可高達十倍,這是因為某些阿拉伯芥品系,其「脯胺酸合成」P5CS1 的基因有特定同一型的基因變異,這個變異會導致「脯胺酸合成」基因的RNA被不正常剪接,因而無法製造出能發揮功能的「脯胺酸合成」。

這個發現也意味著脯胺酸含量變化的調控,對於植物在適應環境中不同水分與溫度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換言之,如果我們想透過生物技術來改造農作物耐旱性,就可從脯胺酸代謝調控機制來著手,藉此讓易有乾旱發生的非洲大地也能孕育出欣欣向榮的大片綠田。

「科學研究要具備高度創造力與耐心,因為十次實驗中,可能有九次都是失敗的,」涂世隆表示,科學研究往往無法預測結果為何,只能埋頭做下去,雖然難免會歷經失敗,但也正因有九次的失敗經驗累積,才能成就一次的成功。他也鼓勵有心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學子,要保有不輕易放棄的毅力與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