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得到這樣的結果可不容易,而是團隊每天待在研究室達十小時以上、經過無數次比對篩選,才找到關鍵細胞。陳俊朝笑著說,就像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般,為透過果蠅實驗去調控單一腦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團隊先投入三年發展基因工程技術、製造基因改造果蠅,然後再花四年時間一一比對果蠅哪些腦神經細胞經過學習後,合成蛋白質來負責儲存長期記憶,才得到這個創新發現。

不過,相信有人跟我一樣好奇為何果蠅腦中可以發現與人腦相近的記憶細胞呢?陳俊朝表示,果蠅雖然是昆蟲,但學習記憶、睡眠等行為與人類相近,加上果蠅腦細胞只有十萬顆,且生命週期只有兩個月,遠比達千億顆細胞的人腦更易研究,所以適合作為實驗主體。有趣的是,之前研究發現果蠅腦袋內不但有近似人腦的對稱結構(蕈狀體),若是其功能異常,也會像人類出現記憶力變差等情況。

「一般人總認為要持續學習才能強化記憶,其實適度休息亦是重要關鍵,」對於許多父母來說,總希望能強化學習來培養孩子過目不忘的高度記憶力;但江安世看來則認為,要讓學習成效提高,適當休息很重要,過度學習反而會影響長期記憶,導致記憶效果適得其反。

對此,陳俊朝亦表示,團隊從果蠅實驗中發現,反覆學習的確有助長期記憶的生成,但實驗也發現,如果能在學習過程中給予果蠅適度休息,其學習記憶的成效將更上一層樓。換言之,從科學實驗發現,學習與適度休息可是相輔相成,提高長期記憶力的重要關鍵。

團隊表示,目前已經解碼出20%的果蠅腦細胞,未來可望在五年內建構出果蠅完整的腦神經細胞網路,藉此協助醫學界研發出能更有效改善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