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失智症患者家屬來說,心中最大的痛往往是看著摯愛親人一天天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語言等能力,隨著症狀加劇,不但慢慢忘了家人、到最後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記得了,像是美國前總統雷根就飽受失智症之苦達十年。

隨著世界各國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也讓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使得失智症治療備受國際關注,許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尋覓那把能有效治療失智症的「解鑰」。

而老齡人口同樣眾多的台灣也不例外,專家學者近年都積極投入相關研究。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帶領的研究團隊,歷經七年一步一腳印耕耘,團隊靠著抽絲剝繭的馬拉松式研究,從果蠅十萬顆腦細胞中,發現主宰長期記憶的細胞與基因,創新成果集結成研究論文,不但一舉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更為失智症治療開啟了希望曙光,引發科學家高度關注。

記憶是如何產生與長期儲存呢?長期以來,腦科學一直是科學家最感興趣、也是最難研究的領域,江安世表示,由於人類腦神經細胞多達千億顆、探索不易,加上神經科學研究技術有限,使得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果蠅的短、中、長期記憶,主要是儲存於腦部蕈狀體中,但團隊卻從研究果蠅腦細胞儲存記憶過程中發現「並非如此」,原來DAL神經細胞才是扮演儲存長期記憶的要角,顛覆學界過往對記憶細胞的認知。

發現DAL、同時也是論文第一作者的清大博士生陳俊朝表示,記憶有分長期與短期;長期記憶如長久記住家人名字或生日,短期記憶則像是臨時記下某個地址或電話號碼。而要讓記憶長期被儲存得仰賴新的蛋白質合成,才能讓我們牢牢記住。

為了解究竟是靠哪些神經元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才促成長期記憶儲存,團隊透過實驗讓嗅覺良好的果蠅聞兩種不同味道,其中有一種味道每聞了後就會受到微小電流的痛覺刺激,長期實驗下來發現只要果蠅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喚醒腦中的「痛覺記憶」,進而學會分辨這兩種味道的差異之處,並藉反覆的間斷式訓練形成長期記憶。

從實驗歷程中,團隊從果蠅腦細胞中發現,當CaMKII與period基因被活化後就可產生長期記憶,並被儲存中在DAL神經細胞中,等到下次需要用時,會再從DAL細胞中將長期記憶「提領出來」。陳俊朝以我們常用的電腦來巧妙比喻,大腦中蕈狀體就像是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 ,而DAL神經細胞則像是電腦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硬碟,透過彼此的各司其職讓長期記憶可以被儲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