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蛙類特別喜歡在夜間出來活動呢?楊懿如解釋,這是因為蛙類除了靠肺呼吸外,也會仰賴皮膚,因此如果長期曝曬在白天的豔陽日照下,很容易使牠們的皮膚脫水,所以牠們會等到太陽下山後、再利用夜間出來活動。
她表示,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兩棲類是最早從水域登上陸地的脊椎生物,因此在生態行為上仍保有許多水棲生物才有的特色。楊懿如說,以蛙類而言,就具有很明顯的水陸兩棲行為,像是蛙類的baby─蝌蚪,就必須生活在水域中,等到蝌蚪長大成蛙後,才會登上陸地生活。
「台灣不只生物多樣性豐富,也是許多人眼中的賞蛙天堂,」楊懿如說,全世界的蛙類有將近6000種,而台灣土地面積雖不大,但蛙類卻有33種,相較於鄰國日本的40幾種,台灣不只單位面積的蛙類種類多,其中更有不少是台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種蛙類,像是台北樹蛙、莫氏樹蛙、翡翠樹蛙、橙腹樹蛙、諸羅樹蛙等。
不過,儘管蛙類的種類繁多,但近年自然環境的惡化與氣候變遷意亦考驗蛙類的棲息環境。楊懿如說,蛙類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很敏感,以台灣特有種橙腹樹蛙為例,就只生活在原始闊葉林中,所以當闊葉林逐漸被人為開發破壞時,也會導致橙腹樹蛙的族群數量縮減。另外,地球臭氧層破洞與紫外線增加亦會造成青蛙免疫力下降、染病率提高的窘況。
「讓蛙類有一個適合棲息的環境,是人類責無旁貸的使命」楊懿如說,蛙類是環境指標生物,蛙類的生存不只攸關自然環境生態的好壞,更影響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我們更要努力維護自然環境,才能繼續看到青蛙圓滾滾的可愛身軀在夜間活躍跳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