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南投埔里的桃米生態村,映入眼簾的除了波光閃閃的美麗生態池外,耳邊更傳來一聲聲叫聲獨特的可愛蛙鳴,綠意盎然的天然景緻,讓人很難想像這裏曾經是九二一大地震中受損嚴重的災區,當時有三分之二的民宅幾近全倒,許多災民無以為家、百廢待舉。

「地震的威力讓我們重新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讓桃米有了改頭換面、重新出發的機會」桃米生態村蛙類生態解說員邱富添表示,桃米有林頭坑溪、紙寮坑溪、中路坑溪等數條溪流匯集,本身就擁有不錯的天然資源,因為水資源豐富,也讓許多喜歡逐水而居的「兩棲類生物─蛙」跟著聚集起來,桃米更因此成了許多大自然愛好者眼中的青蛙生態村。

邱富添說,地震過後,居民凝聚重建共識,決定將自己所居住的家園打造成以蛙類保育為主軸的生態村。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原本廢耕的一畝畝稻田逐漸搖身為有水有草的濕地生態池;就連靠耕作維生的農民也加入生態保育行列,透過少用農藥或是無農藥的有機耕種方式確保水質的純淨,社區更特別規畫農業廢水與家庭污水處理池,讓水的源頭不會被汙染。

透過多管齊下的生態復育方式,居民逐漸發現不但有愈來愈多蛙類群聚於桃米生態村中,就連蛙類的種類也日益多元,在台灣29種原生種蛙類中,光是桃米村的種類就占了23種,比例之高居全國之冠。

有趣的是,隨著青蛙、蟾蜍愈聚愈多,桃米也開始吸引蝴蝶、水鳥、蜻蜓等多種「自然界嬌客」一起來「作厝邊」,讓桃米宛如一個小小生態系般多元豐富。邱富添笑著說,自然界生物本來就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加上蛙類本身是生態指標生物,當自然環境變好了,青蛙跟著多了,自然就吸引更多物種前來群聚。

「蛙類是一年四季都可觀察的物種,有些青蛙叫聲聽起來甚至有點像母雞一樣咕咕叫,相當特別。」邱富添說,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看到青蛙在夜間活蹦亂跳的生動景象,就連叫聲也很獨樹一格。以桃米常見的莫氏樹蛙為例,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會開始大聲鳴叫,蛙鳴聲就像老母雞咕咕叫的叫聲般,十分有趣。

而本身也是「蛙迷」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亦對青蛙、蟾蜍情有獨鍾。長期觀察蛙類的她不但是國內知名兩棲類生態學者,更架設「青蛙學堂」、「青蛙小站」等生態網站,積極推廣蛙類的保育教育。

「從魚類演化來的青蛙是相當古老的生物,最早可追溯至兩億年前」楊懿如說,我們所通稱的蛙類其實包含青蛙和蟾蜍,在生態分類上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而兩棲類除了無尾目的蛙類外,還包括無足目(如蚓螈) 與有尾目(如山椒魚和蠑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