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創新發現不只是學界首度證實指形軟珊瑚具有膠結骨針與建造珊瑚礁的能力,更引發國際科學家關注,研究結果還並被刊登在國際珊瑚礁生物學重要期刊《珊瑚礁》(Coral Reefs)中。

鄭明修表示,翻開過去的歷史紀錄來看,其實指形軟珊瑚骨針岩早在1930年代起,就已經有科學家在古老珊瑚礁地層中發現其蹤跡,但在當時,科學界認為這可能只是軟珊瑚細胞死亡後、骨針堆積而成的結果。到了1980年代,又有科學家在紅海與印度—太平洋的海域發現珊瑚群體下方出現骨針岩層,但那時依舊沒有科學家認為軟珊瑚具有造礁能力,一直到中研院團隊深入調查才加以證實。

鄭明修表示,雖然軟珊瑚造礁速度不及石珊瑚,但軟珊瑚礁承受海洋酸化的能力卻比石珊瑚礁更勝一籌。他指出,目前海洋中的「指形軟珊瑚」種類大約有170多種,在珊瑚界中,是種類數量最大的「屬」;而四面環海的台灣也具有不少軟珊瑚,種類達30多種。

不只種類多,台灣軟珊瑚礁的分布亦很廣泛,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野外調查,團隊發現從屏東南灣海域到貓鼻頭都能看到軟珊瑚礁的形成、就連花蓮石梯坪等東部海域也不難發現。鄭明修表示,在這些海域都能見到大小形狀不同的骨針岩塊,體積最大的骨針岩塊甚至重達一公噸;而團隊未來也將繼續針對軟珊瑚造礁進行研究,希望進一步了解軟珊瑚礁與海洋生態間的關聯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