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在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中,透過鏡頭記錄下一群患有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長者的生命故事,因為失智症導致他們忘了自己曾經走過的人生歷程、甚至忘了摯愛家人的名字與面容,紀錄片藉由患者食衣住行的生活場景、以及與家人互動真實呈現出失智症患者面臨的人生課題,讓觀者看了十分動容,也激發社會大眾對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的思考。

阿茲海默症是導致失智症的常見成因,屬於一種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的退化疾病,隨著病情日益惡化,會使得患者漸漸喪失記憶、認知、語言等能力。由於長期以來一直無法有效治療,也讓許多專家都在尋找是否有更積極有效的阿茲海默症療法。

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與時俱進,也讓相關疾病的治療出現了「一線曙光」,由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光超與博士生唐弘文組成的團隊,花了三年時間終於找出「細胞自噬」關鍵分子運作機制;研究結果不但有助於癌症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開發,成果更刊登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研究期刊》(EMBO Journal)上;同時還被《自然分子細胞生物學評論》(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選為重點報導,引起國際學界注目。

什麼是「細胞自噬」作用?不少人可能沒聽過這個名詞。陳光超解釋,這是存在於生物體內的「自我保護機制」。當生物體細胞身處於飢餓狀態或面臨生存壓力時,生物體內就會自己發展出一種包膜吞食或分解胞內的物質,藉此來保護其他正常細胞順利生存下來,避免走向滅亡之路。

團隊表示,研究發現在「細胞自噬」機制運作過程中,細胞本身會產生雙層膜構造將細胞質內的物質包覆起來,藉此形成「細胞自噬體」,再經由溶←體內的酵素來分解被包覆的物質。而這幾年科學家也發現這種保護生物體的「細胞自噬」作用與不少疾病息息相關,如癌症、心血管、肌肉病變及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免疫系統疾病等。不過,對於生物體內細胞自噬體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及啟動自噬作用的關鍵分子又是什麼,直到現在仍是科學家想要解開的謎底。

而這也成為中研院團隊想要一探究竟的研究動機,陳光超表示,他們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並利用「人體細胞」進行實驗,藉此了解生物體細胞中「Atg1蛋白質激←」與「細胞骨架肌動蛋白」調控細胞自噬的機轉機制。

團隊成員唐弘文表示,當Atg1大量表現在果蠅體內會引起肌凝蛋白-II的活化而導致細胞自噬反應。此外,當果蠅處於飢餓狀態下,並運用RNA(核醣核酸干擾技術)降低「肌凝蛋白-II」的表現時,發現「細胞自噬」作用也因此被抑制。他表示,這兩種不同實驗顯示了「肌凝蛋白-II」在「細胞自噬」作用中扮演關鍵角色,當負責運送脂質的「肌凝蛋白-II」表現量愈低時,細胞自噬體就愈難形成,換言之「肌凝蛋白-II」就像是啟動細胞自噬作用的「分子馬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master 的頭像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