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讓自然生態常保綠意盎然,不能只種樹而不護樹,」中興大學森林系主任盧崑宗表示,樹木、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全球暖化的功效,因而有地球之肺的封號,根據統計,台灣地表的森林覆蓋率接近六成左右,看似不少,但樹木就跟我們一樣,也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想要讓樹木長得蓊鬱茂密,除了賦予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外,定期修剪與減少病蟲害,亦是不可少的護樹之道。
不過,雖然各縣市都提倡植樹造林愛地球,但日前也有環保團體站出來表示,與其透過人工造林方式,不如藉由天公伯的自然復育力量更勝一籌。對此,陳朝圳認為,大自然的確具有復育能力,但若能透過良好妥適的人為造林相輔相成,將有助於提高復育成效。
他以一塊荒廢的林地為例,倘若完全放任不管、而倚賴大自然力量來自己生長,很可能會讓外來種植物如銀合歡、小花蔓澤蘭「伺機而入」、占地為王,以銀合歡為例,由於其葉子具有毒素,因此會對其他本土物種產生排他性;而小花蔓澤蘭則因繁殖力強,會利用枝繁葉茂的優勢而將其他物種團團包住、導致該植物不能行光合作用而逐漸枯萎,反而會讓當地生態受影響。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