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腳步愈來愈接近,這陣子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大掃除、辦年貨,準備送走龍年,迎接嶄新一年的到來。適逢2013年是有「小龍年」之稱的「蛇」年,本周《遇見科學》特別以蛇為主題,介紹爬蟲類的生態與特性,讓普羅大眾對爬蟲類生物可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談到蛇這個動物,不少小朋友臉上可能會露出略帶害怕的表情,其實蛇類就跟地球上大象、猴子、無尾熊等生物一樣,都是屬於生態系的一份子,我們不應對牠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

翻開過往歷史來看,蛇在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神話傳說與歷史都曾出現過、其圖像更可見於傳統壁畫或部落圖騰中,以台灣來說,蛇就與原住民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像是「百步蛇」就被視為是排灣族人的祖先,不但常見於排灣族人的傳統服裝與生活用品,更是貴族的專有紋飾,在族人心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蛇類的分布地十分廣泛,幾乎全球各大洲都能看見這種生物的蹤跡,」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員趙明杰表示,不像孟加拉虎只分布在亞洲,除了天寒地凍的極區外,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蛇類的活動足跡。

就族群種類來說,目前大約有3000種蛇,當中有棲息於陸地上或地表下,但也有優游於水中的海蛇,分布地涵蓋淡水域及海水域。

而台灣也不例外,台灣因為從海平面到高山的垂直落差將近四千公尺,造就了台灣具有高山、丘陵、平原、溼地等多變的豐富地貌,加上各種植物枝繁葉茂,自然而然也就形成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所以適合蛇類在此生長。

就目前可知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包括離島在內)已經有62種左右的蛇類,其中多數都是棲息於中低海拔的樹林灌叢間,但也有些會分布在水塘邊或草叢地等,常有民眾在野外登山健行看見牠們蹤跡。

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有「六大毒蛇」之稱的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鎖蛇、雨傘節及眼鏡蛇,此外還有十分少見的阿里山龜殼花與菊池氏龜殼花等,目前已經有17種蛇類被保育單位納入受保育的野生動物中,不得任意捕殺與買賣。

雖然棲息於台灣地區的蛇類幾乎有一半都具備毒性,但仍有許多蛇是無毒的,但由於彼此長得相似,因此多數人經常搞混,像是顏色相近的無毒青蛇就與具毒性的赤尾青竹絲蛇長相雷同,而大頭蛇外表則與龜殼花相接近。

「雖然蛇種類眾多,但這些年來受到棲地破壞、人類惡意捕殺、走私買賣等影響,已經讓部分種類面臨絕種危機,」趙明杰有感而發地表示,多數人都對蛇不具好感,其實牠們在維持生態平衡上具有很大貢獻,尤其是毒蛇血清更具有醫療研究意義,必要時還能發揮救人一命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