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喀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5顆新行星。喀卜勒太空望遠鏡在10個月前發射進入太空,肩負探索類地球行星的任務。
NASA喀卜勒任務科學研究負責人伯如奇發表聲明表示,發現5顆太陽系外行星「拓寬了我們的認知,進一步了解恆星和行星是如何從氣體和塵埃盤誕生,形成、進化為行星系統」。
新發現行星是所謂的「熱木星」(hot Jupiters),質量大、溫度極高,在華氏2200到3000度之間(攝氏1204到1649度),比岩漿溫度還高。
NASA表示,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軌道繞行周期在3到5天之間,代表它們距離所屬恆星相當近,而這些恆星的溫度都比地球恆星──太陽要來得高。
新發現的行星裡,最小的和太陽系第4大行星─海王星差不多大,最大的則和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尺寸相似。
這些行星以喀卜勒4b、5b、6b、7b、8b命名,其中一顆行星在許多方面都和海王星相當類似,但輻射值遠較海王星高。有顆行星則是有史以來發現行星中密度最小的,這顆行星連同另三顆行星,證實了巨大氣體行星的密度,遠比科學家估計的要低。

2036年行星恐撞地球
  俄太空總署密研對策

俄羅斯太空總署署長表示,俄羅斯科學家不久將召開閉門會議,討論如何解除地球26年後可能遭一顆巨型小行星撞擊的危機。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直徑約350公尺的阿波菲斯2036年擦撞地球時,可能會形成相當法國面積大小的新沙漠。這項防止災難發生的計畫將會是一項跨國工程,屆時會邀請俄羅斯、歐洲、美國和中國太空專家參與。
目前科學家所想到的一項解決辦法是發射一個新建的「太空裝置」,撞移小行星,令它偏離朝地球碰撞的軌道。研究團隊表示,這項作法並不會造成任何核子爆炸,一切都是依據物理定律來進行。

  考古新發現  生物遷徙陸地時間提前

  考古新發現
  生物遷徙陸地時間提前

在波蘭東南部一處採石場,一個久已滅絕且謎樣生物的腳印化石被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重新檢視海中生物如何遷徙至陸地。
演化生物學中,一個關鍵理論為四足動物(水陸兩棲的脊椎類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鰭則進化成四肢。在此過程中,中介階段的魚類稱之為「希望螈類」(Elpistostegids)。該魚類的特徵是頭與身體的形狀與四足動物相似,但鰭尚未進化成四肢。
中介階段的中心生物是提塔利克魚。此魚為大型淺水魚,其化石在2006年在距離北極只有1000公里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被發掘出。
提塔利克魚約存在於3億7500萬年前,而較早的希望螈類則存活於3億8500萬年前。但此次在波蘭採石場所發現的化石足跡,令人質疑這項演化時間表和希望螈類所扮演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master 的頭像
    newsmaster

    遇見科學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