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對關鍵基因中,其中一個基因(AEP2)在細胞核中,另一個基因(OLI1)則在粒線體中。 呂俊毅表示,「粒腺體」就如同是細胞體內產生能量的發電廠,當細胞核與粒腺體間基因不相容時,就會造成雜交種有能量生成的問題,進而影響子代的存活或生孕力。
從研究過程中也發現,AEP2基因可以控制OLI1基因的轉譯,藉由這樣的演化過程,也清楚呈現這一對基因相互配合及運作的歷程。讓這對基因不只成為在酵母菌中找到的第一對「種化」基因,也驗證了Dobzhansky博士與Muller博士在八十年前所提出的假說。
不過,一般人可能會想知道,如果利用遺傳工程可以讓兩個不同「物種」的酵母菌都能成功孕育下一代,那是否代表其他異種生物也能「比照辦理」,套用這套研究模式。對此,呂俊毅表示,要讓異種生物可以繁衍下一代並非完全不可能,但這其中牽涉到兩個物種間的「親疏遠近」,若物種的差異太大,例如陸地上的綿羊與大海裡的鯨魚,則意味其不相容基因的範疇也更多、更複雜,將使得彼此配合的難度更高。同樣的道理,人與猩猩則因為物種接近,所以基因相容的程度也會相對來得比較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