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必須在信封寫上收件者的地址,郵差才能順利送達信件的道理一樣,李秀敏表示,植物要能順利生長,也須透過「地址標籤」將蛋白質送往年老或年輕等不同生長階段的葉綠體,才能順利行使光合作用、獲取生命養分。

不過,也有人好奇為什麼研究團隊是以「豌豆」來作為研究主體呢?李秀敏笑著說,這是因為從一株豌豆植物身上,就可以同時看到年老以及年輕的葉子,適合用來可進行不同階段的葉綠體比對,加上豌豆比較容易抽取出葉綠體,相較之下比藻類等植物更適合用來研究分析。

研究成果可用來防治農作物蟲害

而透過這項從豌豆葉綠體及蛋白質發現的創新成果,未來也將有機會運用在植物生長的蟲害防治上,幫助農夫改善棘手的「蟲蟲危機」。

李秀敏以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需要吃到的地瓜葉、高麗菜等蔬菜水果為例,有些菜蟲特別喜歡吃生長成熟的葉子,但如果要避免農夫辛苦種植的心血結晶被這些「不速之客」鯨吞蠶食的話,就可以在蔬果葉子中表現抗蟲蛋白,再透過「地址標籤」來引導抗蟲蛋白前往成熟的葉綠體中,以達到抗蟲效果、降低蟲蟲危機帶來的損失,讓科學研究成果也能為農業種植與蟲害防治助上一臂之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