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好奇,在宇宙中有那麼多星體,為什麼目前科學家都認為只有火星比較有可能出現生命跡象,甚至寄望未來人類有朝一日能移民至火星上當「太空新住民」。對此,葉永烜解釋在眾多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與火星因為距離太陽比較近,因此又稱為太陽系的內行星。其中,金星與地球的質量大小因為很接近,所以金星又被稱為是地球的「孿生兄弟」。
但質量接近不等於金星就擁有和地球一樣適合生物繁衍的星體環境,葉永烜表示,海洋為孕育各種生物的大地之母,要有水的存在,才能衍生出生命。以金星來說,由於其表面非常炙熱,溫度可達攝氏四百多度,在這樣環境下很難發現有水的蹤影,更何況是生物足跡。
反觀火星,則恰好與金星相反,火星表面溫度低,約為零下四十度。加上火星表面有發現宛如大峽谷般的地質構造,同時科學家也發現火星過去有水的證據存在,因此推估火星之前的氣候環境可能與地球相近不遠,因而讓火星成了眾多星體中,最可能存有生命跡象的一顆星球。
為了讓對探索太空有興趣的天文迷可以更了解此次登陸火星任務的來龍去脈,台北市立天文館也將八月及九月訂為「火星季」,推出一系列活動。林琦峰表示,此次天文館特別與師範大學科教中心及美國在台協會合作,共同推出「2012火星最前線」展覽,內容除展出火星探測器的發展與演進外、還結合多媒體球投影、親身體驗漫遊火星的互動模型。八月十九日當天下午二時則有「星期天談星」活動,九月底前的每周日下午三時會舉行「假日探星趣-前進火星」活動,由解說員帶領民眾動手做好奇號模型,讓民眾對好奇號有深入了解。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