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積最大藻礁海岸地形在哪裡?答案是桃園縣觀音鄉。你答對了嗎?為捍衛桃園縣觀音珍貴的藻礁地形不被破壞,桃園在地聯盟、荒野保護協會、中華鳥會等多個環保團體之前曾共同召開記者會,大聲疾呼社會各界搶救千百年來好不容易形成的藻礁生態,並期盼縣政府能夠將觀音鄉藻礁區規畫為自然保留區。

談到藻礁,一般人可能會把這兩個字和珊瑚礁聯想在一塊,事實上兩者有所差異。簡單來說,海洋中珊瑚礁主要是由「動物造礁」,就像骨幹一樣逐漸長出來,成長速度較藻礁快上許多,每年可以增長一公分左右;而藻礁則主要是由「植物造礁」,是以「層層疊疊方式」,一層層地慢慢長,平均每年大約只能增長零點一公分左右,換句話說,十年時間下來只能增加一公分,累積速度相當緩慢。

不過,也因為藻礁累積緩慢,所以更凸顯其珍貴之處。長期研究海岸生態的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表示,珊瑚礁的形成是由一群可以形成碳酸鈣質骨骼的刺胞動物,與體內共生的單細胞藻,藉由一連串作用讓碳酸鹽與鈣離子相互結合,再透過經年累月的方式慢慢形成固態碳酸鈣骨骼,而演變成我們今日看到的珊瑚礁生態。

而藻礁的形成則是藉由紅藻門的珊瑚藻、綠藻門的仙掌藻等藻類,將大海中游離的鈣固定於細胞壁中,再藉由他們所留下的石灰質進行鈣化作用的造礁工作。劉靜榆表示,這些可留下石灰質的藻,就泛稱為石灰藻 (calcareous algae),部分長得較為扁平的石灰藻還能透過不斷的相互膠結,累積出大規模的藻礁生態。

劉靜榆形容珊瑚礁外觀看起來就如同「樹枝」般,而藻礁則是「色調濃稠的水彩」,一層層塗抹附著在礫石上。除了外觀與造礁方式有所不同外,兩者的生長環境也是「同中有異」。她表示,珊瑚與藻礁?需要生活在可進行光合作用的有氧海域中,但是藻礁對環境的忍受力又比珊瑚礁高出許多。

舉例來說,藻礁可以生存在鹽度變化較大、水溫較低、海流強的海洋環境中,甚至還能忍受短時間的陽光曝曬,因此當海水退潮時,我們可以有機會在海岸邊觀看到露出海水面的藻礁。而反觀珊瑚礁則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除了海水平均溫度要維持在23℃至25℃間的海水溫外,還要保持水質清澈與鹽度穩定,才能確保珊瑚不會因此而白化、甚至生病死亡。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連忍受力較高的藻礁都禁不起環境破壞而影響生態時,也意味著環境汙染已到了不能不正視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環保團體要攜手站出來保護藻礁的原因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