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糕、綠豆湯、綠豆粉……很難想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綠豆」,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台灣科學研究躍上國際期刊的幕後推手!歷經長期研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座教授潘榮隆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孫玉珠,共同帶領研究團隊從綠豆中解開焦磷酸水解(H+-pyrophosphatase)的膜蛋白分子結構,不只是國內第一個成功解析多重穿膜膜蛋白結構的研究,成果更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受到國際矚目,未來可應用於藥物研發、經濟作物改良、供應生質能源等多元領域。

為何會以綠豆做為研究主體?潘榮隆笑著說,以前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念書時,常聽到指導教授誇獎台灣農耕技術很出色。學成歸國後,他下定決心要以台灣本土植物為作為模式植物來進行基礎研究,但過程卻沒想像中順利。他說,自己曾試過牽牛花、番薯、菩提葉,但因這些植物容易分泌大量汁液,會對研究造成干擾而不適合,直到有一天他正好吃到綠豆芽,才靈光乍現想到不妨用綠豆來實驗看看,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竟從綠豆中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

不過,一般人可能不太懂什麼是「焦磷酸水解」。對此,孫玉珠解釋, 焦磷酸水解主要存在於植物的液泡、以及牙周病菌、螺旋桿菌與破傷風桿菌等細菌的細胞表面,其功能是將植物代謝產生的副產物「焦磷酸」的化學能轉化為其他酵素所需要的能量。孫玉珠表示,這個反應機制近似於「焚化爐」的運作過程,能將人類生活中製造的廢棄物轉化為電能。換句話說,焦磷酸水解就如同是「生物焚化爐」,可以進行細胞內能源回收再利用。

不過,儘管已知道焦磷酸水解具備的功能,但要解開焦磷酸水解的膜蛋白分子結構卻不是件易事。潘榮隆表示,由於其構造十分複雜,加上膜蛋白本身不容易從細胞膜中萃取出來,這也使得各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都難以建立出膜蛋白高解析度的分子結構。

有鑑於此,研究團隊特別利用X光晶體繞射方法,以及台灣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所提供的光源,歷經多次嘗試,終於順利建立出高解析度的氫離子傳輸焦磷酸水解的立體結構,了解氫離子通道的運作機制。

研究團隊表示,焦磷酸水解是由兩個相同的蛋白質分子組成,每個分子穿越細胞膜來回十六次,且每個蛋白分子都具有一條獨特通道來進行氫離子的運輸。

潘榮隆說,由於焦磷酸水解也存在於傷風桿菌、牙周病菌等細菌的細胞表面,因此也可以應用於生醫發展領域,協助特定標靶藥物的研發,藉此抑制牙周病菌等細菌的活性,達到殺菌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