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運用巧思,綠建築也能成為賞心悅目的美麗花園!走進成功大學新落成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環繞建築物四周的綠意盎然,不但大樓門口就有隨風搖曳的茂密綠樹,另一邊還有運用水生植物淨化汙水的人工濕地,往上抬頭一看,屋頂則有百花齊放的空中花園,讓不少台南人行經成大時,總會誤以為這是學校新建的自然公園,而忍不住想要走進去一探究竟。
事實上,這是成功大學剛啟用的全球第一座「亞熱帶綠建築教育中心」,在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的設計監造下,建築團隊不但採用十多種最新的綠建築設計手法來打造,更是台灣首座「零碳建築」,突破傳統的設計思維與生態工法,還吸引Discovery頻道特別來台記錄大樓的建造過程。
成大表示,「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不但兼具採光良好與自然通風的節能成效,更採取系統化建築科學研究模式來提高環保效益與節能技術,團隊特別將這棟大樓稱之為「綠色魔法學校」,希望藉此為國內的綠建築技術推廣注入更多創意與活力。而整棟綠建築除運用百分百綠建材興建外,還特別種植四點七公頃的綠林來吸收建築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打造這座綠建築大樓的推手林憲德表示,每公頃的人造綠林每年可吸收十五公噸的二氧化碳,藉由這些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好可以吸收研究大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零碳」目標。
林憲德指出,隨著環保思維的進化,綠建築的興建方式不只要跟著時代與時俱進,更要「因地制宜」,以台灣為例,由於地處亞熱帶,因此建造模式應考量在地化的氣候條件與自然環境,才能發揮應有的環保效益。
以台南來說,一年之中幾乎有近三百天都是豔陽高照的晴朗天氣,為發揮節能成效,建築團隊特別在屋頂裝置了太陽能光電板與風力發電塔,讓電力可以自給自足。不只如此,為降低日曬所產生的熱能,團隊亦運用創意在研究大樓屋頂種植許多具有耐風、耐鹽、耐汙染的多年生植物,打造出一座獨一無二的「諾亞花園」,就連裡頭的土壤也是運用廢土回收而製成的環保陶土。
林憲德說,為因應南台灣夏雨冬乾的氣候,建築團隊特別回收水庫中的淤泥,經燒製完成具有高吸水性與高孔隙率的輕質陶粒,良好的保水性讓土壤中的植物即使遇到久未下雨的乾季時,也不會因為長期缺水而枯萎。
而不只室外可以常保綠意,就連室內也能透過智慧工法來保持自然通風。建築團隊師法老祖宗的智慧,以灶窯概念來打造研究大樓內的國際會議廳;林憲德說,灶窯通風系統的設計發想是來自於「灶窯」的原理,建築團隊特別在前方講台後面設計了一排用來引入舒爽涼風的開口,而最後方的觀眾席後牆上則設計了一個宛如「壁爐」般的太陽能煙囪,利用煙囪效應的對流原理,打造出讓空氣可以由低而高對流的氣流場,不但有助於會議廳的通風排熱,還能讓空氣對流更加「暢通無阻」。
林憲德笑著說,透過這樣的灶窯通風設計,當會議廳高朋滿座時,冬天即使不開冷氣空調也不會感到悶熱難耐,換言之一年當中有長達四個月的時間都不用開空調,就能達到「自然通風」效果,足足可省下28%的空調用電。而除了通風有撇步外,就連照明設備也別具巧思,團隊特別採用陶瓷複金屬燈二次反射照明設計,藉此滿足國際會議廳的亮度需求,同時達到節能40%的成效。
- Feb 11 Fri 2011 14:36
運用灶窯通風原理 沒冷氣也能自然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