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采多姿的海洋世界中,各式各樣的生物優游其中的姿態如夢似幻,令人目不暇給,難怪總是吸引許多潛水客願意背著厚重氧氣瓶潛入這片美麗深藍裡,當中又以色彩繽紛的珊瑚最讓人著迷。而說到珊瑚礁,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澳洲大堡礁,事實上,台灣珊瑚的多樣性亦相當豐富,不但是潛水客心中的「海洋天堂」,更是學者專家用來研究珊瑚生態的「天然資料庫」。

珊瑚不只顏色多樣化,身上還會發出炫目螢光,為海底生態增添不少丰采。但,為什麼珊瑚會發光?大家都知道炙熱陽光會導致我們皮膚被曬傷、甚至脫皮,所以我們會擦防曬乳或戴遮陽帽來保護肌膚,對珊瑚來說也是同樣道理。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高強度光照如紫外線輻射或藍光也會對珊瑚造成傷害;為保護自己不被曬傷,珊瑚就會利用體內螢光蛋白來吸收高能量的光,再以低能量的螢光放出來,換句話說,這個發光機制就像是珊瑚用來保護自己的「防曬機制」。

樊同雲進一步解釋,由於太陽光能量很強,所以珊瑚會利用螢光蛋白吸收太陽光能量,其中有部分能量用來行光合作用,其他則用螢光方式來釋放能量,他表示,這原理有點像是人類曬了陽光會分泌黑色素般,都是保護機制的一種。不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不解珊瑚發出螢光的功能與作用為何,為揭開神秘面紗,海生館與美國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攜手合作,由研究團隊收集墾丁南灣海域的「尖枝列孔珊瑚」,並將剛長出來的幼生珊瑚養殖在水族箱中,等到長成兩周大的幼體時,就可針對「幼生」、「幼體」、「成體」等三個不同階段的珊瑚給予紫外線輻射、靛藍光與藍光的光線照射,再進行比較,終於成功發現到珊瑚在不同成長期時,身上所發出的螢光也會不一樣。

當珊瑚還是BABY時,會發出綠色螢光,等到長大後,才慢慢轉變為成體的青色(藍綠色)螢光,參與研究的樊同雲指出,這也是科學界首度發現原來造礁珊瑚在不同階段發出的螢光也會有所差異,這項結果顯示出幼生珊瑚與成體珊瑚吸收光線能力並不相同。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樊同雲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剛長出來的幼生珊瑚是浮游在海水中,照射到的陽光較強烈;而成體珊瑚則是固定在深度較深的海底,照射的陽光沒那麼強,為保護脆弱的珊瑚BABY,因而發展出不同的螢光機制與防護罩作用。

研究團隊也希望未來能透過這項珊瑚螢光蛋白的新發現,研究出更好的紫外線防護機制,藉此研發防曬效果更佳的防曬乳等抗UV產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