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端午節,也宣告夏天正式來臨!每到這個季節,大家腦海裡萌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熱」,動輒35度以上高溫,總讓人揮汗如雨,不少愛美女性更是終日躲在冷氣房,深怕被豔陽曬昏了頭,連帶也讓夏季用電量節節高升。

事實上,不只人類怕熱,動物亦是如此。以世界各國的動物園為例,園方都會在盛夏期間推出許多幫園內大象、河馬、獅子等野生動物消暑抗旱的因應措施,以免牠們因為體溫過高而熱得暈頭轉向。長期研究動物生態的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員趙明杰表示,其實當初園方在規畫各類動物展示區時,就已經將不同動物的體溫調適情況考量進去,例如來自寒帶地區的企鵝因為無法承受台灣炎熱高溫的氣候型態,因此園方特別為牠們打造終年都有空調的棲息環境;而體溫調節能力沒那麼好的無尾熊則是住在有冷氣的專屬空間裡。

除藉助空調設備外,噴水柱與打造蓄水池也是幫動物降溫的好方法。趙明杰笑著說,別看大象、河馬、老虎、台灣黑熊這些「龐然大物」平日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一旦遇到烈日當空的夏天,也是會氣喘吁吁、拚命找遮蔭處躲。所以,園方會特別為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打造水池或是用水柱沖,讓牠們可以泡在水中「清涼一下」。

除了噴水柱外,園方還會運用地瓜、紅蘿蔔、蘋果等各種食材為黑熊、棕熊、金剛、台灣獼猴等動物製作獨一無二的「水果冰」,藉此刺激牠們的胃口,避免因太陽太大而食欲欠佳、吃不下飯。趙明杰表示,每次動物們只要看到園方端出一塊塊特製水果冰,總是特別興奮,恨不得立刻大啖一番。

其實,每種動物面對環境溫度變化的調整能力不盡相同,有些動物特別突出,你知道誰是陸地野生動物中的耐熱高手嗎?答案是駱駝,猜對了嗎?趙明杰表示,在生態分類上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的駱駝,適應乾熱環境的能力相當強,可以連續好幾天不喝一滴水,還具有良好體力,即使負重200公斤,牠們一樣可以用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持續走四天以上,耐熱又耐操的生態習性,讓駱駝在古代就已經成為乾旱地區重要的交通工具,具有「沙漠之舟」稱號。

但嗅覺靈敏的牠們雖然可以長時間不喝水,但一旦在沙漠裡找到綠洲水草等水源地,就會立刻大量喝水,以補充之前的不足。不只如此,駱駝本身還具有適應沙漠極端溫差變化的良好調節能力,由於沙漠日夜溫差相當大,因此當白晝氣溫炎熱時,駱駝就會透過吸收溫度來提升體溫,以因應夜晚驟降的溫度,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減少身體水分流失與降低環境溫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