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有媒體報導,一位在蝴蝶保育協會擔任義工的竹科工程師,在野外看到一隻瀕臨死亡的紫斑蝶,為幫助牠繼續存活,而將紫斑蝶與蝴蝶卵帶回家照護,沒想到原以為已經死亡的卵竟然順利化蛹、羽化成蝶。工程師將新誕生的蝴蝶取名「阿圓」,並在翅膀上標記後於新竹寶山野放,十天後被位於在南投埔里的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義工捕獲,從標記日期與野放位置,意外發現「阿圓」竟在短短十天內就完成一百公里以上的遷徙之旅,讓不少民眾驚訝蝴蝶的飛行能力。

很多人總以為只有黑面琵鷺等大型候鳥才會千里迢迢從溫帶、寒帶等地區飛到較溫暖的亞熱帶、熱帶國家度過「漫漫長冬」,其實比候鳥體型小上十倍、百倍的昆蟲如蝴蝶,同樣也具備長途跋涉的「遷徙能力」。

在台灣,島嶼面積雖不大,但這塊島上卻孕育著各種各樣的美麗生物,像蝙蝠或螢火蟲等生物的密度在世界各國中都名列前茅。

以蝴蝶為例,台灣本島的蝴蝶種類就多達四百多種,單位面積密度同樣高居國際前幾名,當中還包括珍貴稀有的特有種,像是馳名海外的「珠光鳳蝶」就是蘭嶼特有物種,屬於國內大型蝶種,當牠們在豔陽下飛舞時,蝶翼會散發出美麗的螢光綠亮澤,讓不少親眼目睹的蝴蝶迷印象深刻、頻頻直呼美得不可思議!

「台灣是生態寶島,幾乎一年四季都看得到蝴蝶蹤跡,尤其春夏更是活躍」,任職於台灣大學昆蟲系、研究青斑蝶長達十年的蝴蝶達人李信德表示,蝴蝶屬於「完全變態」的生物,其一生會歷經「卵→幼蟲→蛹→成蟲」的四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平日所見的美麗蝴蝶都是經由破蛹成蝶而來,是「蝴蝶生涯」中的最後一階段 。

他表示,每年四五月到六七月的春、夏是台灣最佳的賞蝶期,只要我們移動腳步走到野外、林間,就有機會親眼看到蝴蝶翩翩飛翔的奇幻蝶影。

雖然四季都能看到蝴蝶出沒,但蝴蝶本身是「變溫昆蟲」,不像人類在寒冬中有天然脂肪保護或是有棉被取暖,沒有毛皮的牠們得自立自強,才能安全度冬、等待春天的到來。也因此,讓部分蝴蝶衍生出如候鳥般遷徙的生態行為。

永和社區大學昆蟲生態講師吳加雄表示,在台灣,斑蝶科蝴蝶如紫斑蝶與青斑蝶都會出現集體遷移越冬行為。當秋末冬初之際,這些蝴蝶會集體行動、 一起飛到溫暖的南台灣「避寒」 ,等待隔年春天到來時,再群聚飛回本來的棲息地。

而這種生態行為也讓台灣南部出現了「越冬型蝴蝶谷」,像是知名的「紫蝶幽谷」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時甚至可聚集四、五十萬隻蝴蝶以上。

李信德表示,斑蝶之所以會跋山涉水,原因除了「越冬」以藉此躲避惡劣環境外,還包括當地食物不足,所以必須另尋他處覓食等原因。也有其他蝴蝶是以化蛹方式來度冬,像是鳳蝶科的黃星鳳蝶、斑鳳蝶幼蟲就會利用冬天化蛹,等待春天來臨時羽化成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