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別忘了提醒自己與親朋好友要身體力行愛地球!

1972年,聯合國大會為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的開幕,特別訂定了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希望提醒地球人要懂得愛護地球、實踐環保意識。這幾年,全球各地由於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讓不少地區都出現旱災、水災等異常景象,讓環保團體看了心急如焚,忍不住站出來大聲疾呼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呼籲好好檢視我們的自然環境究竟受到那些汙染!

不只國際,台灣也不例外,原本是四面環海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近年在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環保體檢下,亦發現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珊瑚礁生態也面臨了珊瑚白化、海洋汙染、活體珊瑚覆蓋率減少等生存危機。

從2009起開始推動珊瑚礁體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指出,從長期性的觀測資料來看,台灣珊瑚礁出現了日益劣化之勢,不少東海岸的珊瑚都有泥沙沉積及覆蓋的情況,而位於西部外海的小琉球更是雪上加霜,調查發現位於小琉球海域的蛤板灣,其活體珊瑚覆蓋率幾乎不到10%,顯示珊瑚生態岌岌可危。

「珊瑚礁就像熱帶雨林般,是孕育許多生物的海中搖籃,」陳瑞賓語重心長地表示,珊瑚礁在生態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兼具海洋生物的避難所與育苗場等多元功能,一旦珊瑚礁出現死亡或覆蓋率降低,將影響與珊瑚礁共生共存的魚類及藻類等眾多生物,危及海洋生態系的平衡。

為何珊瑚會生病?除了人為汙染外,全球氣候變遷、生態系失衡、海水溫度上升、人類過度捕撈魚類都是可能導致珊瑚生態受影響的因素。

以海洋溫度為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鄭學淵表示,對於生物而言,海洋是一個相對較穩定的生態環境,溫度起伏沒有陸地來得高。但也因如此,一旦海洋溫度出現大變化時,就有可能為海洋生物帶來難以想像的浩劫。

鄭學淵解釋,每個生物都有各自適合的棲息環境與臨界溫度,一旦超出適合生存的範疇,就容易帶來生存危機。像是中國大陸在2008年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雪災,融化的雪水流到大海後,就跟著中國沿岸流「隨波逐流」到澎湖海域,使得當地海溫驟降,不但造成澎湖寒害、更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陳瑞賓表示,大海中的生物不只要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還得默默承受人類製造的海洋汙染;為了避免海洋危機一天比一天加劇,許多國家都已經正視到海洋保育重要性,攜手訂定了「德班協定」,約定彼此要在2012年前在各國領海海域面積規畫12%的海洋保護區,給海洋生物一個安身立命的「美好家園」!

但反觀台灣,目前所規畫的海洋保護區卻只有領海面積的5%,遠遠落後於國際標準之下!陳瑞賓表示,為了還給大海生物應有的生存空間,環境保體也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加快籌設海洋保護區的腳步、擴大保護面積,才能確保海洋生態可以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